话说,诸葛先生在隆中是“躬耕垄亩”的,这大约也是真。一来,诸葛先生也是凡胎,太阳偏西肚子也会饿,家里大约也不能长年累月给他送粮来,开开荒种种菜也是必须。二来,诸葛先生虽然书多,但毕竟整日价侧躺着读书也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种种地也必是极好的。
不过,诸葛先生只是“躬耕垄亩”么?赵老师一翻《出师表》,就觉得诸葛先生一点儿也没准备好好当个农民,而是积极地搞营销,硬是把自己炒成了政治明星。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管仲,辅齐,助桓公九合诸侯;这乐毅,辅燕,使昭王中兴燕国。这两人有两大特点,一是有将相之才,二是辅佐君王都忠心无二。诸葛先生这一比不要紧,一比,就等于告诉汉末那些个诸侯:
主公!我是人才!我是忠臣!快让我到你的碗里去吧!
这一策略,赵老师管他叫“借名造势”。不过,赵老师最佩服的还是这文案: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既起了广而告之的效果,又不显得谄媚,文案手简直是高级广(广告做得很高级的人士)啊!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64048/8253bb7f8c661af1.jpg)
再翻翻《出师表》,咦,有这么几句:
“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老百姓当然不信诸葛先生那一套,心说你一外来户,不好好种地也就罢了,还整日价说自己跟那死了八百年的两个什么人有点像,不是一疯子么?可老百姓“莫之许”的前提是老百姓都知道诸葛先生这个“疯子”,——隆中老百姓知道很正常,可要是隆中以外的老百姓都知道就不正常了。
这里边可能有猫腻:我们知道,这诸葛先生、徐庶、崔州平都是等着“主公”重用的在野谋士,一句话,都是眼巴巴的在找老板的员工啊!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他们这“友善三基友”很有可能一起策划过营销的,在此,赵老师大胆脑补一下当年他们仨在茅屋里喝酒的情景:
诸葛先生摇摇晃晃的端起酒碗说:崔博陵啊!徐元直啊!自比管仲,呃——(诸葛先生打了一个酒嗝),乐毅那文案,可是你们俩倒腾出来的,对我,(诸葛先生锤了锤自己胸膛),你们可要一路粉到底啊!
崔博陵那边厢接上话:哥,拜(别)说叻,睡(谁)跟睡(谁)呀,互粉互推,衣(一)农(荣)居(俱)农(荣)!
徐元直也接上了:哥,你看你,呃——(徐元直打了一个饱嗝)见外了,我们是友善三基友,说好了一起装逼一起飞黄腾达的!
诸葛亮大手一挥:白(别)说叻,你们俩,把我刚发在头条的《中兴汉室十策》,先转发一波微头条再说!
崔州平:OK !那你也把我昨天发的《论基层治理的困境》转发一下。
徐元直:没问题,顺便了,我的《论吏治清明的重要性》,哥哥你也过过眼点评一番。
……
哈哈,赵老师把友善三基友的营销策略叫作“互粉互推”,诸君觉得如何?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64048/1424caef3622fa16.jpg)
别急,诸葛先生的营销策略还有更高级的:
“先主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赵老师墙都不服,就服诸葛先生!这谱儿摆的可是够大的,愣是被人家刘老师上门请了三回才出山呐!
这叫什么招?这叫“故作姿态”。这倒让赵老师想起了李白,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诗人,其实李白等的不是传旨的太监,而是天子本人。只是,那是不可能的,唐明皇并不那么缺人才,所以也就不会“三顾李白”了。
言归正传,诸葛先生的故作姿态,有好处,可以奠定在刘老师团队的地位,——毕竟是刘老师“请”回来的智囊,礼遇有加那是肯定的。但也有弊端,这么高调出山你让刘老师团队其他成员怎么想:
就你能啊,我们辛辛苦苦干这么多年才有这局面,你来拣便宜啊?
好了,赵老师总结一下,诸葛先生的出山其实不是偶然,有时代的需要,尤其有刘老师的需要,更是诸葛先生自己的营销做得好,不仅借名,还会互粉互推,最要命的是懂得故作姿态。
诸位会不会觉得赵老师很腹黑,把诸葛先生说得这么不堪?
欢迎各位拍砖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