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生”。
最近读《大学》读到这样一句话:性者生之本。
当时问大家,为什么说生的本在性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那么反过来看呢,什么是“死”?
想到一句话:很多人二十多岁就死了,而八十多岁才被埋葬。如果按这句话的意思来理解,死亡状态侧重指一个人的思维意识,比如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是听信别人的说法人云亦云,遇事没有自己的思考判断等等。溯其根本,是丧失了独立自主性。
那如果一个人具备基础的独立自主性,是不是就能称作为“生”呢?遇事有自己的判断,生活中贯彻自己的意志,更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知守。啊,如果身边真的有一个朋友是这样的脾性,那会觉得他总是充满了动力吧。
如果生之本在性,那性岂不是生活的永动机?一个人如若明了自己的性是什么,在哪里,而且他能率性而为,那就永远都是生的状态,气息勃勃(但很少有人能做永动机吧,哪怕知道自己的性之所在,大部分人也需要正反馈循环做支撑,小部分人才能无所谓外界如何,我心如故。)
突然明白,“生”其实分两部分,先要“知生”,然后“养生”。
先知道自己命系何处,这不同于成功学所说的“使命”,更像是一棵树知道了自己是树,一条鱼知道了自己是鱼的感觉。如果像我家那只宠物猫一样,觉得自己是个人而不是猫,总要求和人一样的待遇……虽然挺可爱的,可总觉得不正常。
继而是养生,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知道自己命系何处,才知道什么东西能养自己。传统的养生是前辈们的大数据经验,大概率上说是合适大部分人的,那如果自己的性比较小众,养你的东西也很可能是另类的。比如一万只猫99.99%都是吃肉的,但有一只猫喜欢吃馒头,那只能说它基因独特能消化碳水咯,它的性如此,它的生如此,养它的人就该喂馒头。
人物均生息道中,如果物的性顺应人的性,那这个物就可以养这个人。但物性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就像大地不会永远平坦,而是有高山有幽谷,物性也有种类有比例,某物纯净,它呈现出某种性很强烈,那就是大补了,也可能是剧毒。某物含有多种悟性,比例也很均衡,那估计就比较普通,日常食材之类吧。
当然以上都是听了中医课之后,自己瞎捉摸的,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能深入了解中医的内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