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初读感知

初读感知

作者: 刘工_8f94 | 来源:发表于2018-11-21 20:46 被阅读0次

       原来,声音是一种对应。在我们纷扰的心灵上,安静有时使我们不安,不安使我们听不见细微的声音。安静,真是吵得厉害。                               

                                                                                            林清玄《被安静吵醒》                                  

                                                                                                      

记第一次青年教师读书反思

        收集到大家的读书反思,心中有种沉甸甸的感觉,因为这满是思想的作品承载着诸多的大智慧,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作为最年轻的教师,项连钰老师通过读书,收获颇多,她认为想要在教学方面,在积极听老教师课的同时还要积极邀请其他教师来听自己的课。上完课后反思也非常重要。积极阅读一些杂志或报纸上的课堂实录,在网上看公开课视频,可以将这些案例里的资源和方法整合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把他人的优秀做法变成我自己的做法。要想真正有所提高,最重要的是坚持。坚持阅读与自己学科相关的内容,坚持听课,坚持反思。做到这些,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变得游刃有余。除此之外积极参加各级业务比赛活动,比如课堂实录研究,微课题研究,案例研究,主题研究,以及这些活动后的反思也非常重要。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一有提高自己的机会,就努力争取,当需要展示自己的时候才能将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这样外出学习,听公开课和比赛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多,如此,如果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那么自己的进步也会非常快速。如果故步自封,那么自己就会越来越思想保守,创新意识淡薄,成长非常缓慢。如果有外出学习的机会,是很幸运的事情,不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愿参加。当自己积累一些经验后,要注意实践,实践后写出自己的教育心得,将学到的经验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

       文明是通过一点一滴造成的,进化也是一步一步进化的。对待旧有的学术思想,我们应该全面的思考,不要盲目的推崇又或全盘的否定。理清思路、明确目的、有的放矢,在浩如烟海的文化中分辨精华、抽取对现在人类社会有用的部分来发扬光大。

        张瑶老师激情无限,而她的反思更是有不同的见解:

        初读本书,看看作者简介,本觉得自己选错了书,因为作者的经历大都是语文教学研究之类。细细想来并不是如此:作为长期在纯理性思维的数学教学岗位工作的年轻教师,更需要《通向智慧的道路》这本书增加我的文学修养,培养我的世界观念和感性思维,对生活对社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五千年的泱泱大国,孕育出中国的文化宝藏,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时代发展的要求,从中发现新的意义,做出新的解释,添加新的成分。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科学主义者以独占“真理”自负而有“知性的傲慢”,道德主义者则以独得“道体”自负而有“良知的傲慢”。一定通过读书发展自己的格局和胸襟,见善体仁,有着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却又可采纳众家之言、博众家所长。相反的,不要自负多读几页文字就高谈阔论,这样就会失去作为学习者的基本素养和学习初衷了。

        黄锦老师通过阅读李镇西的《自己培养自己》中的一篇文章《自然而然的教育》,对教学有了更深的感悟。并向大家提到了文章中的两个案例。

        每一届新生入学,我们总是会跟学生说说,学校的日常规范、班级的规矩约定,说得口若悬河,说得口吐白沫,以希望每一位学生能告别过去的点滴的不是,遵守新学校、新班级的规矩。学生在害怕甚至恐惧中,强硬地接受了指令性的生硬的每一项、每一条。如果发现孩子当中有不守规矩的,一定会痛痛地处理,达到“杀鸡给猴看”的效果,好好地放一把火来烧烤这些新生。李老师新学期开学给每一位学生写一封信。通过学生上前来拿李老师亲手发的信,来发现出现的教育因素和教育契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不动声色”的教育。第一个学生没说“谢谢”地单手接过老师双手送过去的信,李老师没有批评他。因为那样,他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维护一个孩子的尊严,要比“教育”全班同学重要。直到第七个孩子上来时,说了“谢谢”地单手接过她的信,李老师马上对大家说:“这个同学多有礼貌啊!”接下来,每一位孩子都说了“谢谢”。直到第十一个孩子上来时,说了“谢谢”地双手接过信时,老师马上跟大家说:“大家看,这位同学更有礼貌了,既说了‘谢谢’,又双手接信。”李老师是不让学生“感到和知道别人是在教育他”,从而让他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完善的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细细考量李老和我们各自的教育方式,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基于批评的、明显生硬的、“说教式”的、高高在上的教师对处于弱势的学生的教育,而李老师的教育方式是基于表扬的、自然而然的、体验式的、榜样感染式的教育。教育就该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式的感化。

        霍云乔老师通过读《优秀教师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中的第一篇文章,对备课有了格外深刻感受。

        “备课不能仅仅备自己认为上课需要讲的内容,而应该根据所授知识,既备知识的由来,又备知识的延伸,既备不同类型的问题,又备同一类问题的不同要求.......只有这样,要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难度,使教学左右逢源,提高教学效果。”对于这一点平时我能做到的仅仅是备自己上课要讲的内容,而从未考虑过知识的来源,我们的历史是经过国家教育部统一进行修订的,我想在这一点上,如果可以考虑到每一个问题到底是因为什么才选入到中学生的教材,选到教材的知识点应该怎样出题,就可以有的放矢,思考问题的高度也提高很多。知识的延伸,“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把所学知识汇总,有一些小故事在心中,当学生稍有松懈的时候,把吸引他的东西立刻抛出去,既吸引学生的目光,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增加教师魅力。一个知识点的多种考法,会让问题更加具体,每一个知识点的经常出题点在哪里,这就需要老师做大量的习题,而学生接受情况,我认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课前小测,利用这种方式会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

       “备课要博采众长。”教师备课应当像蜜蜂那样,广采白花,然后酿蜜;应当像大海那样,汇纳众流,成其渊博。

        “讲课要酌情精要。”作为老师这一点十分重要,不能因为一些有趣的史料影响整节课的进度。

        备课获取知识的来源教育、科学、文化、杂志,文化与科学类的书籍平时真的很少涉及,很惭愧。

        当然书中也提到备课要学会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归纳和总结,好的论文体裁就出现了,在备课中去研究,在备课中也能写出自己的成果。

        在一般人心中,科学,那就是毋庸置疑的东西,什么东西只要挂上科学的招牌,人们就只好相信他。然而这恰好是一种宗教的或者迷信的态度,科学的本质并非如此。科学的宗旨是“不信”也就是批判思维,他通过无穷尽的不信来尽可能的接近真理,以不信来求“信”。科学是动态的,永远前进的,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否定自己,而且是有根据的否定自己。

        刘晓彤老师对《教育中的个案分析》中的一些话深有感触,她认为上面那段话看似有些拗口,然而仔细思量,却是十分符合逻辑的。科学在进步,是人类需求在进步,每一次进步都是产生于对旧的科学的质疑之中。所以,科学的进步,首先是思想的发展,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前段时间“钱学森之问”引起了很大的风波,大家又搬出了中国教育和国外教育的比较,认为中国的教育缺乏创新,缺乏精英教育。在普通的大众化的教育方面,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因为需要普及部分基础教育,让整体的国民都有基本的知识,这样可以提高底层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对于一些创新和前沿的东西则需要交给适合的有兴趣有能力的人,经过专业的高等教育的培养,发挥其思维活力,运用其接受到的教育,来推动科学的进步,以至于是人类的进步。

        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普遍现象,所以最近一直在做各种尝试性的改革,使得教育朝着更加灵活、更加创新的方向发展。更多的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提出学科素养的培养,增强同学们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强调学生需要知道知识是什么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知道知识是怎么来的并如何去迁移和使用。在地理学科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慢慢的淡化知识的单纯记忆,更多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以及知识应用的过程,强调学生思维的培养和方法的培养,保持其辩证的思维方式。从早期的“背知识”逐渐过渡到发现知识,使用知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需要在这个道路上不断探索。

       王建军校长阅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中《改革的前提》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了反思:

        所谓的“优质学校”是怎样的学校呢?学校改革的目的何在?是否仅仅是比别的学校成绩更好呢?当然不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仅仅是成绩好,上好课,而是在于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学习的权利,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平的学习的机会。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们越来越逃避学习,逃避读书。这并不仅仅是教师们不够努力。算一算教师一天的工作时间,已然是高负荷的工作量了,那么,为什么教师们还不将学习的权利给学生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于心中。

学校未能实现学生学习的权利的第一个原因在于,是谁来承担这个责任。教育活动应该从“承担”起步开始。然而,谁应该承担起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的权利的责任呢?班主任教师承担着一部分的责任,但不是责任的中心所在。在学校,实现每一个学生学习权利的责任中心是校长。除了校长之外,承担这个责任的还有谁呢?我想是年级的教师集体基于伙伴性的相互合作,除此之外,效果都不是最大化的。

学校未能实现学生学习的权利的第二个原因是只想单独依靠教师来完成改革。即使再出色的教师,也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倘若每一个学生个体没有成为学习的“主角”,没有构筑“合作学习”的关系并同教师合作推进改革,那么,学校的改革的目的也是不能够实现的。学生是最值得信赖的改革的伙伴,他们往往会先于教师在课堂里构筑“合作学习”的关系,发挥他们支撑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倘若能够保障他们课堂“合作学习”的机会,那么,他们能够比教师更快的领悟改革的愿景,就能领先于教师,发挥改革领头羊的作用。

实际上几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引领下,在学校自主发展的探索下,在基于可持续发展教育阳光理念的思考中,学校开展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的活动。目的就在于启发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重新梳理、激发教师的教育情怀。但是现在能够感觉工作进入瓶颈期:教师们的心态是阳光了,可工作的标准降低了;学生们是热热闹闹的上课了,可深入的思考好像少了。于是,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的管理者进入了相互指责的恶性循环。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要找出根本所在。

        世间有无数的格言鼓励老年人继续学习,那些格言是为失去青春的人而写。你若还年轻,何必待老再接受那些鼓励?大家加油,未来必定如你所愿!

相关文章

  • 初读感知

    原来,声音是一种对应。在我们纷扰的心灵上,安静有时使我们不安,不安使我们听不见细微的声音。安静,真是吵得厉害。 ...

  • 【菊然一得】语文课的丰厚和朗读

    语文课,再丰厚一点 《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读注释,了解贝多芬”“初读课文,感知内容”“精读...

  • 教学策略—初读课文怎么读

    初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是学习课文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来不得半点虚假。没有初读课文的基础,深入地精读感悟就很有可能...

  • 《澳门》

    一、谈话导入 二、了解历史背景 三、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生字词 读文 师生接读 诗中哪些词指澳门?指名说。 “你”...

  • 关于读课文

    读书要充分,课文不读熟不能开课。第一遍初读让学生感知课文大意。初读如打桩,只有这个“桩”打结实了,阅读教学才...

  • 《 读〈孙权劝学〉悟读书之道》读后记(二)

    今天继续读《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在用歌曲导入之后。于老师设置了四个形式的读:初读课文,感知全文;理读课文,读出节奏...

  • 【教学设计】人生颇不平,也要向阳生——《野望》《钱塘湖春行》群诗

    人生颇不平,也要向阳生 ——《野望》《钱塘湖春行》群诗阅读 一、初读,感知诗歌大意 【预设】《野望...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中)

    (三)初读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屏幕上的生字读音和重点句子停顿。 2.解决字音和句子停顿问题,教...

  • 初老的感知

    最近因为长痘痘多,照镜子的时间变长,恨不得每个毛孔都看下,很自然的对眼角的细纹有了很多关注。近来感觉自己有点初老了...

  • 阿里的初感知

    很荣幸能加入阿里这个大家庭,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阿里的一些不同让我印象深刻。 owner精神 入职第一天,上午进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读感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lrj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