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是学习课文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来不得半点虚假。没有初读课文的基础,深入地精读感悟就很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可目前的教学中初读课文常常是走过场,甚至被省略,被“放手”。
在很多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上,初读课文的环节常常被省略。在许多老师眼中,初读课文“耗时低效”,一篇课文读下来,少说也得三四分钟,如果遇到比较长的课文,光读上一遍就得花费六七分钟的时间。再者,公开课上,学生初读课文,老师显得无所事事,时间总是过得那么慢。初读课文一般有很难有亮点浮现,不能抓住听课老师的心。于是,许多课上的初读课文被悄然省略。中高年级的课上,我们常常听到的是:“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紧接着就开始了生字词的认读或者课文内容的感知。
昨天预习了课文,今天在课堂上就不需要再读一读了吗?
还有一些课堂上,初读课文虽然没有被省略,却是被过度的“放手“。老师一声令下:”现在我们来自己读一读课文吧!“于是,有些课堂上孩子们齐声朗读,有些课堂上孩子们各自扯着嗓子读……初读是一种尝试读,每个孩子都应该按照自己的速度读,应避免齐读。遭遇齐读,老师理应予以制止,教给孩子们正确的读书方法。但在公开课上,面对齐读,老师们往往选择沉默,甚至还会在孩子们读完之后大加赞赏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如此不约而同地齐读,多动情!”因为不敢批评,面对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读完的课文的学生,老师明知他们可能没有认真读,却常会赞其速度真快;面对磨磨蹭蹭,别人早已读完两三遍课文,自己还有两三段未读的孩子,老师也常常会耐着性子等待。等待是一种尊重,但众多孩子的孩子一起等待,匆匆溜过的时间我们一定不敢细算!
如果我们能够和学生一起初读课文,或许能减少些尴尬的局面。
希望以下一位老师和学生一同初读课文的课堂现场能给所有人带来启发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都回忆了哪些事情呢?我们先自己读读这篇课文吧。
(生自由朗读)
师:刚才老师和你们一同读了这篇课文,我刚刚读完。有的同学早就读完了,请举手示意一下!
(有七八个学生举手)
师:老师不是要表扬你们,而是想提醒你们,你们读的偏快了。这么快地读书,没时间停下来想想,也没时间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师:但是,也有同学还有三段没读完呢。有吗?
(有五六个学生举手)
师:老师要提醒你们,你们读的太慢了。(众笑)你们以后啊,上课前应该把课文读读熟。
师:下面,没读完课文读继续把课文读完,已经读完的,自己再选择其中几段读一读。
(生读书)
反思:老师和学生一同初读课文,一方面直观地做出了榜样,教会了学生该怎样潜心读书,有效地避免了走过场;另一方面,因为切身实践了,就能准确地把握读完课文所需的时间,提醒起学生来更有说服力。读得偏快没没时间停下来想想,这样的读书方法应该改进;读的太慢,说明课前预习不到位,今后上课前应该把课文读熟。相信学生看到老师在和自己一起读书,此刻听到这样的建议一定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没读完课文的继续把课文读完,已经读完的,自己再选择其中几段读一读。”这样的安排非常合理,既能保证读的慢的学生完整地读完课文,也没有浪费读的快的学生的时间,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放下架子,放开声音,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愉快地初读课文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