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选择了在家带孩子
二年零三个月零二天,距离孩子出生原来已经过了如此漫长的时间。看看小儿体检册子上清晰地记录着身高、体重、头围的变化,这些往日让我无比欣喜的数字,这一刻看来微微显得有些残酷。
是的,一个生命正在蓬勃的生长,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日新月异”着。
是的,他正迎来充满希望的人生。
不知为何当手指在键盘上敲完这两行后,突然觉得我的这两年的时光已大致概述完毕,毕竟在外人看来我只是“不容易”地养育了一个孩子,在他最初的几年而已。然而对于我自身的生命,它的困难程度远高于之前我经历的所有事情。首先,我选择放弃了工作,其次,我选择放弃了一大部分“自我”。然而最后,出人意料的,我收获了更温暖更坚韧更走心的人生。
以下的这些问题都是在琐碎的带孩子时光里,慢慢琢磨明白的——
抱歉,我选择了在家带孩子1、 工作究竟意味着什么?
吃饱只需要坐下来,张开嘴,往里塞。而吃好,需要一颗愿意等待的心,一双舒适的筷子,一桌经过悉心挑选和烹饪的菜肴,必备条件太多、准备时间太长,所以大多数人选择“吃饱”而不是“吃好。”
在辞职前,我曾经活跃于“日新月异”的广告行业,过着朝九晚十二的日子,常常在办公室里喝着咖啡吃着垃圾食品困意十足的度过一天&一天的临界点,时常抬头看看黑幕中对楼的高大建筑,思考这样拼命的工作究竟给自己带来了什么。看看公司里做到总监级经理级的人也各个不着家,压力迫使他们透支着身体、情感乃至大脑思维系统,虽然在朋友圈里依然可以看到他们出入高端晚宴、出国旅行、美食美女豪车相伴以及充满正能量的文字分享,但仔细想想难道“幸福”、“成功”“完美人生”早已被贴上了这些标签?这些又真的是我想要的未来的生活吗?
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吃饱穿暖没错,幸运地话,还可以离梦想近一些,这都没错。但若不“养心”,正如一颗海草,随风飘摇,随处为家,除了工资条上微微上涨的数字外,别无所得。
所以,抱歉,我在事业处于上升期的时候选择了回家带孩子。这样大跌眼镜的事情,除了受到家人的质疑外,朋友同事都是一片哗然。他们说,充满魅力、斗志、追求的“我”就这样消失了。
这个选择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我不再有“社会话语权”。“你整天待在家里知道外面发生什么了吗?”“哎呀,这个早过时啦!”“瞧!你这打扮跟中年妇女似的”……诸如此类的语言出现在周边的频率与上海早高峰地铁故障的频率不相上下。我总是微笑着说“是呀,我在家带孩子呢!”
其实,我每天晚上还是会抽出一部分时间阅读一些高质量公众号或平台发布的时事和行业信息,然而在碎片式的阅读中我并不觉得现代人(至少职业人)能够获取多少养分,“被人写出来了”,它就在out中,,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是如此。失去社会话语权,让我不再急于讨论和争辩,不再在他人眼里找存在感,反而更专注于每天“实实在在”所得的整理和析出,开始越发注意到生活中诸多的细节。
我开始明白,工作其实可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主宰生活,如果能够停下来,好好生活,你的头脑将不断被灵感“临幸”,当工作不再意味着“工作”本身,而是“能量灵感输出”的时候,一切将会变得有无限可能。也就是必须得有“想吃好而不是仅仅吃饱的觉悟”和为“吃好”的准备,两者缺一不可。
2、 失去自我后,如何自处?
一个年近三十的女人可以依然自我,比如王菲。但这是需要很大勇气和条件的,当你不得不面对被孩子搞得杂乱不堪的房间,当你穿上时尚外衣,却被孩子沾满污渍的小手弄脏时……你可能会对此大吼大叫,没有人能够接受硬生生地被剥夺自我的空间和时间,我也无法接受。于是问题来了,如果不接受,在家庭孩子之中必须要失去一部分自我的话,我该如何协调、自处?
我选择更深入的了解“自我”,它需要一个空间(装满各种自己的想法、秘密甚至是一些不切实际的梦魇),它需要一段时间(用来完成自我存在认定,比如做喜欢的事、完成想做的工作,以确认它依然存在,并有价值),它需要一具美丽的外壳(用来区别于其他个体,哪怕是一件合乎心意的衣衫或者一个精致的妆容,都能够让它喜悦良久)……细想之下,供养它的存在不亚于照顾一个降世不久的婴儿。然而,它的存在却令人痛苦远大于快乐。
于是我试图假设,它并不存在,所以也就不存在“失去自我”的痛苦。就这样,一切似乎都好起来了。开始放下自己,享受起充满麻烦的生活本身。轻轻擦着弄脏的地板,水渍在地上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圈,模模糊糊地照见了天花板上的灯。自我的情绪曾像一道烟雾一样遮挡着眼前的一切,而当和它say goodbye后,我反而能好好看清这个美丽的世界了。
其实,任何时候你都能和自己以及周遭的一切和谐相处,当你相信你不再是那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与万物的共体时,你离心近了,离世界也近了。
3、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究竟什么是“爱”?
抱歉,我选择了在家带孩子这几天,《后来的我们》刷爆朋友圈,大部分文艺爱情片都更善于记叙一个“结束”,就像每个人都有一段未完成的爱恋,遗憾、痛苦的记忆仿佛更易产生共鸣,当一切化成一个句点出现在生命中时,看似当时已经完结,却在之后不断回响,正如《一代宗师》里那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转念想想如果那些主角最后都结了婚、生了娃,在平凡的生活中来去,可能就会让观众觉得乏味、没有看头了。
婚姻成为了一个“隐性”话题,你已婚了,就代表有很多事情、很多可能性将被杜绝,同时你将对生活中的种种闭口不谈,谁也不会把家里油米盐的事情拿来讨论。所以“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没错,但日子你还得想法过,特别是在中国,婚姻是一群人哄来哄去的事,不是两个人的事。
婚后,特别是孩子出生后,我陷入了深深的“危机感”之中,除了年龄增长外,与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因为带孩子的原因,逐渐减少,随之争吵也就变多了起来。失去“工作”之后,我的自信几乎荡然无存,与社会脱轨,让我无从谈起。爱情成了一个离生活很远的词汇,仿佛它被放在了一个祭坛上,供在那里,偶尔怀念下,但没时间也没精力再谈起,这也许是大多数中国式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社会压力、子女教育问题等等,让我们的“爱情”不见了。
抱歉,我选择了在家带孩子究竟什么是“爱”呢?读过杜拉斯的《情人》,感觉情欲如水,激情搜刮过年轻的身体,留下些许伤痕。看过美剧《this is us》,感觉平淡见真情,时光带走了生命,却带不走爱。但那些美丽或破碎的故事离现实的生活还是或多或少有距离。
直到有天,我推门而入,看见先生侧躺在床上插着耳机“吃鸡”,见我进来便拔出了一只耳机,缓缓地说,“什么事情?”,我竟然无言以对,“没事哈,就看看你在干嘛”,然后就退了出来。是,岁月教会“爱”更多的是欲言又止的尊重和懂得,正如他偶尔想起来为我倒上一杯热牛奶端到桌前。这样的时刻在忙碌的生活中变得弥足珍贵,有时候我们也并不是要对方奋力付出什么,拼命表达或分享什么,我们都有些筋疲力尽,但还好有对方的存在。
“爱”置于任何一种关系中,有时都被我们高估,我们太渴望得到爱,太渴望那些附加在爱身上的物质、欲望、时间等等,却忘了它的本身意义,爱是感觉温暖、轻松、愉悦。简简单单地,我推门而入,看看你,在这里,可以说话也可以沉默,然后继续去做各自的事。
4、 如何教育孩子?
我不会教育孩子,之前试图学习很多早教课程,结果一样画葫芦之后,发现根本作用不到自己的娃身上,于是只能作罢。所谓带孩子,我貌似更善于陪着他玩,然后共同成长。我们一起读艺术书籍,认识了很多我之前并不知道的名画及画派。我们一起在泥里挖蚯蚓,他陪着我一起回想我小时候的快乐时光。我们一起学习如何修好坏掉的文具……因为我是个“生活盲”,所以很多时候,我都是在和孩子一起学习。学习心平气和、学习循循善导,性格上的种种缺点竟然都是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改掉的。孩子是一面镜子,把我照得清清楚楚。
抱歉,我选择了在家带孩子
抱歉,我选择了在家带孩子,让太多人失望了,特别是在这个媒体天天高喊“女性要独立、自主,做女强人”的时代。但,还好,我自己受益匪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