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一位当地友人问我,资兴有史以来有多少状元?进士?我顺口回答,状元有唐朝的王吉显,元朝的曹一本,进士五十八名,举人九十三名。他打破砂锅问到底,让我拿出证据,告诉他《兴宁县志》有记载,介绍和解说。回到家中细斟酌,资兴历朝历代人才辈出,数目肯定有偏差和遗漏,于是走上了一条寻找资兴历代科举仕子读书表率的路。凭着家国天下,实事求事,尊重历史的态度和原则,现将资兴市从隋朝六0五年至清朝一九零五年科举作个概括。
查阅历史不难看出,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据不完全统计从隋朝大业元年(605)进士开科算起,到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科举考试制度,文武状元七百余名,进士十一万名,举人,秀才更是多的无法精确统计。
翻开一八七五版《兴宁县志》第六十二页坊表,科第坊,整个资兴没有状元坊,王吉显和曹一本这两位状元又由何处来的呢?先来看唐朝状元王吉显,王吉显在县志上确实提到此人,选举志中,王吉显登状元及第。按道理应该从本地王氏族谱入手查找此人的丰功伟业,可是在郴州状元录中没有这个人,省状元录查无此人,当然不排除武状元及文稿遗漏现象,但是《湖南历代状元录》中也无王吉显的蛛丝马迹,放弃查考,用四个字作总结,子虚乌有。
曹一本,字纯叟,号如圭,1307年元朝大德八年状元。这个版本出自《湖南历代状元录》,湖南从隋至清(1905年)状元十五至十七人,如果曹一本考取状元年代属实,元朝历史从1234年/1318年是没有科举的。这个谎言出在那里?出在曹一本堂弟曹一筵,曹一鉴身上?曹一筵,字如叟,号希铭,1307年二甲传胪,传胪是第四名,金榜状元,榜眼,探花,杏榜第一,曹家祖坟不是冒青烟,是的!而是喷了火!!曹一鉴,字如珩,大德八年(1307年)进士,两位进士考完回乡,声称曹一本中了状元,很可笑,立住了脚,这场火到谁身上才扑灭,曹一本,曹一筵,曹一鉴是伯叔兄弟。县志,市志上会对一个状元没介绍?1229年有了汉宁,如此大事件当初的主薄官员会标注的清清楚楚。翻阅县志后,让人大失所望,除介绍学府和王坤在一篇短文中介绍观澜书院时夹带了曹一本这一个人外,县令耿念劬还提出了疑问,曹一本是不是状元??待考。这个问号启发性特别好,地区状元榜上有,省里状元榜单上有,待查到大德八年进士录时,完全傻了眼,原来元朝从一二三四年断考八十年确实未取士,一三一四年才开科举,惘然,曹一本科举状元何来?资兴在一千三百年科举中,没有状元!肯定没有!确实没有!
既然没有状元,资兴进士状况又如何呢?从1229年为乙丑,宋绍定二年,旧县(器墟)迁徙兴宁管子壕,已是六百年科举考试,旧县对科举进士无实名考证,只能从资兴姓氏宗族谱中挖掘,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进士出生,真真假假,云里雾里。科举一千三百年共产生进士不到十一万人,以明朝为例,全国一千一百个县,平均分配下来刚好每个县一百一十个进士,745场科举,而湖南记录在册的只有2367名进士,到明朝湖南科举进士人数倒数第三位,来源于《湖南教育简史》。再则湖南十多个州府,一百二十多个县,平均下来每个县只有二十名进士左右,长沙,湘潭,常德,株州却占去了百分之七十,余下六七百名进士,一百个县分,平均三到四人,资兴进士是否有三四人呢?!统计到此我们就清晰地看出科举之难,难于上青天。
大量史料记载隋,唐,宋,元朝,基本与湖南无关,隋朝科举开了历史先河,唐宋以诗词歌赋作为科举;元朝一百三十多年历史,只有十七次科举;真真正正科举到明朝才趋于完善,凡属猪,虎,蛇,猴年考童生,属鼠,兔,马,鸡年考举人,属牛,龙,羊,狗年考状元;考试内容又以四书五经的朱熹老夫子为注解。资兴的科举进士大多出于元明朝,清朝一位(具体是谁?不清楚),1229年建汉宁,老县城举人坊几座,会丢掉一位进士吗?不可能发生这种事!假如真有其事,百年之后也会重树这种光宗耀祖的荣誉,甚少是在唯有读书高的年代。
翻阅《兴宁县志》1875版表坊,进士李端城内南正街,进士欧瑄城内正西街,进士袁琼画锦坊三都,进士黄坤社稷坛前,黄雷孙,黄师郯,黄坤奕世科名坊在清江,进士李端累世登科在洁隅,进士何仕全坊在台前,其它坊表属举人,孝子,贞,节,烈女坊等。从中不难看出资兴进士五人,李端,欧瑄,袁琼,黄坤,何仕全。乡贤中又叙,黄观象建炎进士,黄雷孙至治辛西进士,袁才辅永乐戊戌进士,焦起良永乐戊戌进士,袁玘天顺甲申进士,曹隆景泰甲戊进士,当然还包括前面提到的五名进士,举人,乡荐贡士等。还有一种特殊情况,进士是皇帝赐的恩典,感恩戴德,地方上接到恩赐要立旌表牌坊,象举人,孝子,贞,节,烈女等坊是上奏批示,皇帝敕予才可立牌坊。按此索骥资兴一千三百年科举中进士的人数仅十一名,历朝历代资兴一百位举人还包括乡荐的贡士,百分之十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进士录取百分之二三的比例,合乎资兴科举人数吗?在1875年的县志中,选举志里进士约有三十五人之多,而大部分在宋元两朝,走马观花地阅了一遍,很多属当了某官后,自封或后人称其为进士,在此也就不举例说明。
现将十一位进士排列出来查找,《五岭农耕博物博》内先从族谱,宗谱上介入,《陇西李氏族谱》找到了李端;《欧阳氏族谱》查到了欧瑄,《华祝堂袁氏》四续谱没有袁琼,袁才辅,袁玘的记载(新谱);《黄氏族谱》不见黄观象,黄雷孙和黄坤足迹(新谱);何仕全,曹隆在他们的族谱也无踪影(新谱);焦起良甚至焦姓族谱也没有。
1,黄观象,字示范,清江人,南宋建炎(高宗1129年)进士。《郴州总志》载。
2,何仕全,字子达,妻钟氏,《郴州总志》载,台前人,州志列《死义传》宝祐丙辰(宋理宗1256年)进士。
3,黄雷孙,清江人,《郴州总志》载,元至冶辛酉(1321年)进士。
4,袁才辅,永乐戊戌(1418年)进士,丰溪人(今黄草丰林),《郴州总志》载,授江西宁都知县。
5,焦起良,永乐戊戌(1418年)进士,《郴州总志》载,高冲人,永乐丁酉乡荐,授吏科给事中。
6,曹 隆,字邦盛,号澄溪。大坪人,《郴州总志》载,景泰甲戌(1454年)进士。授广东纂修实录,升江西右布政。
7,李 端,字宗正,号栗山,洁隅人,《郴州总志》载,景泰元年(1450年)乡荐举人,(1457年)顺天府进士,任固始县知府,官至河南廊坊按察史。
8,袁 玘,上里人,天顺甲申(1464年)进士,官刑部郎中,《郴州总志》载。
9,黄 坤,清江人,据《郴州总志》载,景泰庚午乡试举人,甲戌进士,授户部四川清史司。黄雷孙的孙子,黄师郯之子,奕世科名坊立于清江。
10,欧 瑄,字廷壁(1436~1508),明成化乙酉1465年乡荐,壬辰(1470年)进士,官四川布政司右参议(从二品),生在资兴广渡寺上门(旧市送塘钟家垅),弘治十二年(1499年)致仕(退休),从资兴迁徙至郴州太和坊。
11,袁 琼,除了三都画锦坊,没有找到任何资料。
科举制度是帝制时期招贤纳士的一个缩影,反映读书人的艰辛,一个县市会在任何一届县市志中,留下这种读书人的榜样,榜样是一种力量,能散发出无限的正能量潜意识。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也不会忘记他们,愿他们的文风吹遍资兴大地,永放光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