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下不仅仅是肉体文章开始前,可点击收听
Gala《被遗忘的名字》
曾被舆论热炒过的名字频频冲击眼球,
一场场流过血的闹剧,最终了了收场。
可不是么?
一个月,三条命。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声鼎沸,大家各说各。
手机里的新闻也越来越像一个搏眼球的工具,以诱导舆论为乐趣,不论正导误导,喜好蜂拥而起的人流量,然后一哄而散。
我相信很多人还是愿意关注事件真相的还原。
只是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立场的各抒己见,没立场的吆喝两声,他们辩驳的似乎很热烈。
忽然很想苟延残喘的吐口新闻热血:
真相只有一个,标新立异有意思么?
新闻: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真相的报道。
挖掘真相才是第一要务。请在深凿新闻价值上多花点功夫,不要总是费心在切割新闻角度上,花里胡哨取一个哗众取宠的标题,然后美其名曰新闻敏感性。
我不否认标题党也是被逼的,毕竟阅读浏览量和工资挂钩是赤裸裸的现状。
但那种费尽心思去迎合大众的新闻价值观我真的不能认同。既然选择了从事新闻业,就请妥协于理想。如果经济基础不允许,那就趁早转行。
做新闻又不是拿着大喇叭喊顾客卖白菜,刻意的标新立异只会离真相越来越远。
是谁告诉你弱者就值得被同情?
没有立场是做新闻最起码的专业素养。
自媒体兴起,网络舆论常常一边倒地支持看似弱势的一方。一些媒体更是遵从多数人的趋同心理,选择并不完整事实原委的“善意”报道方式。
媒体不是救助站,更不能代替司法机构审判罪恶。
媒体的报道往往会在无意识之中催化民众的负面情绪,此时的愤怒又会进一步为媒体提供报道素材,从而导致媒体报道重心偏颇。
媒体是公器,“公”是什么?不偏不倚,大道为公也。
媒体也只是公器,不需要过分夸大权力。
想吵吵到让新闻娱乐至死么?
那些常常谴责司法不独立,叫嚣着新闻不自由的人,是不是自身真的已经具备了极高的辨别素质?也许一转身就在马路边吐了一口浓痰吧。
毕竟这样的人是大多数,毕竟这才是无力抗争的社会现状。
那些奋不顾身的新闻信仰总要学会和社会现实相契合。
我记得自己在大三实习的时候就笃定过这样一个结论:媒体如果像一只栓久了的狗,突然放开手,它只会乱咬人。你只能一点一点的放,一点一点的去训练它。
如果有一只狗叫出来,其他狗也会都跟着叫起来。其实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叫。
都说新闻的门槛越来越低,不论学历与否,能跑能写,人人都是记者。
总觉得哪里不对,却又无力反驳。
只想弱弱的质疑一部分瞭望者们的新闻价值观。
其实想说的太多,但我只愿喃喃自语:总不能让尖刀刺伤自己的时候还血溅到别人。
我不否认网民聚焦在一个新闻事件里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
但你要相信,这种力量来去匆匆,蒸发的很快。
所以,请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