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话题愈演愈烈,
“能996乃福气”和“996并非我愿意”两派声音此起彼伏。
企业端聚焦“创业精神”和“自我实现”,
而员工聚焦“公平”和“自愿”。
掰开揉碎,写几点思考抛给看官们评说。
1. 996从何而来?
起源于互联网IT行业,
个别公司因其产品性质和市场需求,部分岗位(如工程师,项目经理等)通常要以项目、或某产品开发迭代的时限作为工作时间的要求而阶段性加班,以确保任务完成。
华为的床垫文化正是来源于此。
2. 996违法么?
答案毋庸置疑。
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的规则注定违法。
从合规角度来说,我相信不会有任何一家公司敢把996写入员工手册和劳动合同,大概率是以“内部协议签署”或“管理的无形压力”方式来传递。
3. 996范围扩大化的原因?
加班就是加班,付加班费或是调休就好,原本也没有996这么一说,
但这些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互联网创业企业,出于生存需求,加之对同类优秀企业的效仿,便开始堂而皇之的将996作为上下班时间的合理要求。
做过企业管理的人都了解,对于创业企业,无论是在经济形势好,需要追求高利润的环境下,
还是在经济形势不好、业绩增长难的环境下,控制人工成本都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而控制人工成本的途径通常是1)少招人。2)降低薪酬。3)增加工作时间。
So,“裁员潮”,“996”就不难理解了。
4. 996可以是企业文化么?
有高管说996是企业文化,体现员工的责任心和追求卓越的品质,体现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而不加班就是懒惰、没有责任心。
个人认为此逻辑牵强,某个价值观下的行为定义一定是多维的,如此狭隘的定义,只能说有道德绑架的嫌疑。
而动辄就喊话不能接受加班文化的员工,以职场欺凌的方式令其走人的管理者们,除了有恐吓的嫌疑,领导力也着实令人捉急。
纵观诸多成功和失败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其实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真正成功的企业文化,传递的一定是正向企业精神,是能够让企业长期坚守的精神支柱,比如诚信、比如客户至上、比如团队协作,比如创新。
所以996永远成不了企业上得了台面的文化!
5. 996的未来如何?
加班文化短期依旧会存在,但长期而言一定会淡出。原因:
1)自我意识极强的95后,00后进入职场后,对强制加班认怂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2)新进职场的人口总量减少,工作保险福利制度日趋完善,人力资源成本越来越贵,届时以压榨员工劳动剩余价值获利,忽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一定难以为续。
6. 没有996,企业长期发展和营利应该依靠什么?
企业的发展(此处不包括靠玩资源和搞投机发家的企业),终究要靠业绩和利润来支撑。实现业绩和利润的两个前提条件是:
1)企业为满足客户需求而创造价值;
2)提升组织管理效能和员工自我效能。
创造客户价值是企业共同认知,此处不多言。
后者与人力资源高度相关,不得不多说几句:
组织效能的提升是长期才可见效的事情,相当于为组织培养健康的土壤,对组织领导要求极高。
这其中包括打造积极正向的企业文化,营造良性健康的工作氛围,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和流程,选拔培养具备卓越领导力的管理者等等;
而提升员工自我赋能则体现在把每个员工当做独立的个体来对待,而非机械的操作手来使唤,努力挖掘员工个人的特质和兴趣,匹配更适合他的工作内容和团队,以达到员工个体效能最大化;
7. 抛开996,员工个体的发展根基是什么?
时代进步的今天,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人愈加懂得“生而为人的权力和义务”,
个体也越来越倾向于在短暂的人生中选择自我成就的未来。要实现自我成就,先解决三个问题:
1)我要什么(人生&工作的目标、方向)?
2)我有什么(特质、优势、资源)?
3)我怎么去(行动,计划)?
这三个问题,听上去简单,做起来其实非常不易。
表面看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目标——我要挣够多少钱、买多大的房子、去最NB的公司工作、从基层做到企业高管,或是四十五岁退休、当然也有养家糊口、岁月静好之类的目标。
但是追问一句,然后呢?多半就会卡壳。
是啊,然后呢?
于个体而言,物质的满足并不难,但是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并心甘情愿为之奋斗,内心充满价值感,则极其艰难。
因为一个人的价值感,最终并非通过物质来实现。
而一个人的幸福感,则常常来自于他的心流,来自于他对自我的认知,探索和拓展。
否则,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不热爱,甚至反感,即使所有的物质目标都实现,也只能是人生之痛。
正所谓,不喜欢的工作,955都嫌多,热爱的事业,007也无悔。
结尾
996的话题终有一天会成过去时,而围绕996所引发的组织文化、领导力问题,以及组织效能和个体赋能的话题终将继续,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组织健康发展,
也期待能更多的个体找到自我实现的路径!
祝周一工作愉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