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有一个同学,为钱包之崛起而读书,寒窗多年终于出头,月入3万,在上海算是小小中产。可他至今维系着学生时期的消费习惯,平生最爱逛超市。不论瓜果蔬菜还是日化家什,但凡买一赠一或全场特惠的货架,都是他的温柔乡。
新婚之际,他邀请三五好友到家中做客。我们提了水果红酒登门,却只能往餐桌上放。因为从客厅到卧室,除了走路的通道,都已让促销的常温奶和矿泉水堆满。婚房秒变牧场,助力中国乳业,同去的朋友相顾无言。
还有一对远亲,同属外企中层,家境殷实,出行开宝马,寓所价值千万,房贷也早早还清。
可每次聚会吃饭,他们或者是结账时尿遁,或者借口回家带娃早退,总是能和买单的神圣时刻保持恰如其分的距离。
要说人品多差,这对夫妻远远谈不上。但凡无需出钱,他们特别舍得出力。可一旦涉及开支,他们的事迹就带有某种微妙吊诡的气息。
譬如说,相识十年,朋友聊起他们,还会说起唯一一顿由他们请客的饭局,是路边简陋的寿司店。千年等一回,实在太过难忘。
譬如说,朋友开Party,大家分摊礼物,他们应承了蛋糕,结果盒子掀开,美艳夺目的裱花上面,摆着一圈圣女果。我见过草莓,见过蓝莓,见过树莓蔓越莓,但在圣女果配鲜奶油的组合,还真是活久见。动动脚趾都能明白,肯定又是他们的“节俭病”犯了,挑了特促款充数。
2
无论从哪个参照系来看,上面这些故事的主角都和穷毫无关系。遗憾的是,他们却有着典型的穷人思维。
哪怕日进斗金,也只想着有所结余,干毛巾里还试图拧出水来,这只是财富的奴隶。富人会合理分配收入,时刻准备扩大再生产,希望金钱能在生命里发挥更大的价值。
颇有意思的是,影视剧里时常安排出家的得道高人,语重心长地念叨“钱乃身外之物”。可见对红尘俗世芸芸众生而言,钱始终是挥之不去的残念。“看到美好的东西就想变得有钱”,也和食色一样,是人之大欲。
深究起来,穷人思维把钱当成目的,往往拘泥于怎么挣钱,富人思维则把钱视作手段,关注挣钱做什么。相比数钱数到手抽筋,或者听着点钞机的哗哗声怦然心动,钱的作用无非两种:抵抗风险,享受生活。
人生无常,居大不易,金钱是最有效的抗风险手段。家里老人患个病,孩子长大念个书,若是缺少积蓄,一切免谈。哪怕是林林总总的理财产品,也不是为了每天几块钱的收益,而是抵御货币超发和通货膨胀的副作用。
之所以抵抗风险,当然是为了实现更多的自由。有了钱,才有奋不顾身的爱情和说走就走的旅行,才不会为不值得的人事隐忍低头。
至于享受生活,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给自己安排点玩乐计划,买些喜欢的东西妆点心情,或者单纯吃几顿好饭看几场电影,都是奔波之余的必要调适。若是连这些都不舍得,赚1块想存1块2,硬逼自己活得一身萝卜青菜味,是把攒钱和幸福本末倒置。
自打人类度过物质匮乏的贫穷年代,节俭就不再是众口一词的美德。电视和网络上四处渲染的买买买,也是消费主义盛行的缩影。这样好不好姑且两说,但一心要做葛朗台,倒台在所难免。
3
还是开头那个月入3万的同学,在省钱的大道上,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公司为了联络同事感情活跃职场气氛,会定期组织活动。因为已成惯例,同事之间达成默契,领导免单,其余AA制。
出席几次之后,这位老兄又犯了心疼财帛的老毛病,花式找借口缺席。久而久之,同事心照不宣,聚会再也不会叫他。相应地,领导开始给他脸色,升职加薪也和他渐行渐远。为此他深感委屈,还抱怨领导同事不职业。
他可能永远都没法理解,花钱是一种社交行为。那些可以省下来的部分,都有隐形的代价。尤其对初入社会的新丁,拒绝一次礼尚往来,就错失了一种合作的可能。占了一次便宜,就堵塞了一条潜在的生财之道。
很少有闭门造车还能富甲天下的例子,钱一定是从交际中得来的。愈是心存野望的人,愈会明白,钱是小道,格局才是大事。
“财务自由”是眼下城市青年的口头禅。但我未见一种财务自由,是仗着蝇头小利能蹭则蹭实现的。不愿给别人支持,不敢为自己投资,哪怕家底丰厚,也不过是“穷得只剩下钱”。
人类历史上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认识转变:财富总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发展得当的话,甚至会有指数级的增长。基于这一判断,我们的先人决定彼此携手,相信未来。这就是金融的雏形。
眼看都21世纪了,仍然有无数人在金钱面前画地为牢,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却没有分毫拓殖的雄心。比起一时一刻的贫穷富裕,这种穷人思维才是最可怕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