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3103/a6747fdedc44797f.png)
《列子》中记载了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叫做“杞人忧天”,讲的这样一个故事: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到时自己会无处存身,因此整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有个人看到他这样忧愁,也因此忧愁起来,于是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空气,空气无处不在,你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在空气中,怎么还会担心空气会塌呢?”
他回答说:“如果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不过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到谁。”
他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回答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我们所处的四周全都是这样的土块,你整天在地上行走活动,怎么还担心它会陷下去呢?”
听了这个人的解释,那个杞国人终于放下心来,不再为此而焦虑。
现在我们看这个故事,会觉得这个杞国人真是太可笑了,怎么会因为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天塌地陷”的事儿而焦虑得寝食难安!
确实,在我们今天看来,“天塌地陷”这种事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所以也不值得我们为此而焦虑。但是,“焦虑”却是我们和遥远的杞国人之间,得以共享的一种情绪。
![](https://img.haomeiwen.com/i83103/d60f8873a1dd5cc8.png)
什么是焦虑?
焦虑是一种因过度担忧而产生的烦躁情绪,其中包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通常情况下,焦虑与危急状况和难以预测、难以应付的事件有关,当事过境迁或危机解除时,焦虑就可能解除。
但是,若一个人并无客观原因而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以致出现坐卧不宁、惶惶不安的症状,则属于异常焦虑,比如总是无缘无故害怕大祸临头,或是担心自己患有不治之症,或类似杞国人那样担心一些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种过度焦虑,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它不仅会破坏大脑的思考力,还会束缚我们的注意力,削弱我们的冲动控制,耗费本可以更好地用在其他方面的大脑处理力。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焦虑会造成海马体收缩,而海马体是大脑中负责记忆的重要区域。也就是说,过度焦虑的人,往往记忆力都不太好。
如果你也是“过度焦虑症”患者,那么一定很想知道,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控制我们的焦虑情绪呢?可以肯定地说,办法是有的。不如,跟随《认知迭代》的作者卡罗琳·威廉姆斯,看看她是如何学会控制焦虑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83103/34910434e075a650.jpeg)
卡罗琳•威廉姆斯毕业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科,是《新科学家》杂志专题编辑和定期撰稿人,也是一名科学记者、编辑。作为一名科学记者,卡罗琳在从业期间写过成千上万字的关于大脑神经可塑的文章,但她自己却一直被“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所困扰,为此,她先后拜访了哈佛大学、纽约大学、伦敦大学、牛津大学等知名机构的专家和学者,希望通过现代科学的方法,克服分心和压力,以获得长时间的平静与专注。
之后的一年,卡罗琳接触到了非常多的神经学、心理学专家,并做了无数的心理测验和大脑实验,她试图通过这一系列的现代科学方法来干预自己的大脑神经,想要解决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然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一年以后,她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注意力,还改善了对焦虑情绪的控制,甚至找到了提高创造力的秘诀。
于是,卡罗琳将自己的经历和实验结果写成了这本《认知迭代》,详细地记录了自己如何“转变大脑”的过程,并给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方法。
如何控制焦虑?
研究发现,大脑中负责处理外界实际存在的事物的,是杏仁核,它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我们的感官;而负责处理不确定因素的,是终纹床核,它的信息则主要来自于记忆和其他类型的认知,也就是说,它非常擅长因我们头脑中的各种念头而大惊小怪,使得我们总是因为一些假想中的危险而焦虑不安。
那么,如果要控制焦虑,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降低终纹床核这一区域的活跃度,它和杏仁核都是受大脑的前额皮层所控制的。也就是说,焦虑还是冷静,全看我们的前额皮层做出何种决定。
如何控制前额皮层呢?通过和脑科学家、认知科学家的交流,卡罗琳得出结论,要想战胜焦虑,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但不幸的是,通常注意力并不会受到我们有意识的控制,因此,如果依靠心理自助读本里的方法,比如“把自己想得更好,你就会变得更好”,完全不会有任何效果。你如果有负面的认知偏差,那么你的面前就永远只能困难重重:抑郁之人无法想象自己摆脱困境的样子,因为他们的大脑只能想到困境。
于是,卡罗琳在认知科学家那里学会了一个游戏——“点击笑脸”,游戏的内容就是,在一群紧皱眉头的面孔中快速找出一个微笑的面孔并点击它。通过这样的训练,会有助于我们形成一种心理习惯,不仅仅是忽略负面情绪的面孔,更会在心理范围内逐渐忽略忧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转而关注正面情绪。
可以发现,“点击笑脸”游戏最重要的是,帮助我们的注意力系统学会在环境中寻找积极事物而非消极事物。同样,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掌握合适的技能,帮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笑脸”。
此外,正念冥想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它能让我们注意到情绪和身体之间的关联,但不会对这些情绪做出对错的评判。毕竟,情绪的存在是合理的,没有对错之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看见并感知自己的情绪。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当你焦虑、紧张或恐惧时,身体的哪一部分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像我呢,紧张时我会肚子痛,生气时太阳穴两侧会酸胀,而委屈伤心时我的胸腔会感到气闷难受……你看,情绪和身体之间,其实是有密切的联系的。当我们能注意到自己身体的变化时,就能够将大脑的想法和身体的感受相连接。
而当我关注到身体肌肉的变化时才意识到,其实我所感受到的一切都不过是内心的假想,这也更更有助于我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正在担忧的事情上,而不是一味地焦虑、担忧。
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都是被忽略的和被否定的,从小被父母和大人们忽略,渐渐地我们就认为“负面情绪是错误的不应该存在的”,当我们成为父母后,又习惯性地忽略孩子的负面情绪。而这,恰恰是最应当被看见和确认的。当负面情绪被看见和说出来,它的威力也就没那么大了,当我们在心里告诉自己,“是的,这很糟糕,我知道。“那它很快就会过去。
通过拜访各个知名大学和机构的认知学家、心理学家甚至神经学专家,卡罗琳不仅找到了方法解决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还学会了如何控制焦虑,甚至发现了如何让自己充满创意的秘密。
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大脑吗?
很遗憾,就目前对大脑的研究而言,我们无法通过强化某个特定的大脑区域或是大脑回路来增强某方面的技能,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学习如何驾驭大脑,从而使得大脑各部分创造出大于各部分总和的效果。如果能更好地控制大脑在不同状态之间的切换,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和大脑应对任务的效率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像做菜一样,同样的食材,好的厨师可能会做出一道不错的菜肴,但米其林星级大厨会做得更好。这样看来,我认为提高大脑整合信息的效率的确会有利于你所提到的更高级的能力。”
也就是说,通过改变我们的行动,来帮助我们进入合适的状态,这个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当你的大脑状态不适合阅读的时候,与其坐在书桌前硬生生地捧着书本看,不如出门去散散步或是运动一下,改变大脑的状态,再回来阅读,效果就会好很多。
无论是谁,他的大脑都无法做到保持长时间地专注,而是会在专注和走神两种状态中循环。走神并不是一种问题状态,它和持续专注同等重要。
想要更好的保持专注,首先需要承认大脑的这两种状态,让二者轮流出现,当我们学会“拥抱波动”后,通过不断练习使大脑熟悉“心流”状态,然后体会这种状态下自己的感受。
对注意力的良好控制是能够做成任何事情的大脑所具备的主要特征,不管你是想保持专注、意识到压力、评估自己的新想法、为解决问题而在工作记忆中进行计算、在脑海中绘制周围环境的地图,还是尽可能地控制对时间流逝的感知,控制都十分重要。
在书的最后,卡罗琳再次推荐冥想练习——它可以帮助我们加强前额叶控制,而前额叶是控制情绪的重要区域。如果你不喜欢冥想,也可以选择别的,只要你能进入“状态”,做什么事情并不重要,不管是唱歌、爬山、跑步,还是演奏乐器——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但要注意,不能太过简单,也不能包罗万象。
我们的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但我们也必须接受一个事实——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会如你所愿,甚至不管你多么努力,有些技能你就是无法掌握。比如卡罗琳,无论她做了多少实验,如果没有那个“导航腰带”,她去到陌生的城市就仍然是个路痴。
但这也说明,通过了解自身大脑的局限,我们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毕竟,人类的大脑非常善于利用合适的工具,来发挥长处、弥补不足。
如何利用大脑的可塑性?
既然大脑是可塑的,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训练大脑呢?很遗憾,目前市面上暂时没有值得尝试的大脑训练。最好的方式就是锻炼身体,让大脑时刻处于最佳状态,并通过合理膳食让大脑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足够的能量。但即使这样,你也有可能碰到遗传基因所带来的局限。
最后,如果你想充分利用自己大脑的可塑性,作者给出了几条建议:
1.锻炼——最好去户外。
2.找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或爱好。
3.参加正念冥想课程。
4.记住,要时不时地任由思绪飘飞,以重置大脑。
5.选择某项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练习。
6.坚持下去,很快你就会对自己的大脑有更好的理解,也能发现更直接的改善大脑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