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很多的记忆如洪水般再现。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卑情结,对此我深表认同。我曾经也是一个不折不扣有着自卑情结的人,可能也正是因为“自卑”,才让我一次次在自卑中找到动力,不断去超越自我,成长自我!
我记得,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一家7口,全靠爸爸微薄的薪水来养活。有限的钱里,还要挤出一份供我们姐弟四个上学,紧巴巴的日子自然是可想而知。但因为有贤惠的妈妈,我们倒也没有感受太多缺衣少食的紧迫感。生活从小就教会了我懂事,对于家庭能力范围外的东西从不奢求。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再怎么懂事的孩子,嘴馋眼馋也是有的。有时候,看到别的小孩有糖或冰棍吃,有漂亮衣服穿的时候,那种发自内心的羡慕至今记忆犹新,但因为心里无比清楚自家的条件,倒也从来没有为难过自己的爸妈。甚至于我曾有个非常朴实的梦想:长大后要当个小卖铺的老板,这样就可以天天吃冰棍和糖果了,现在想来真是有点可爱了。
如此,物质匮乏感隐埋下的自卑因子也如影随形,同时,那种不甘人后的“好强心”也相伴而生——既然物质方面无法超越别人,那总可以在其他方面去想办法吧!读书,或者更贴切地说是,取得好成绩,就是我当时想要为了弥补物质匮乏带来自卑感的最好证明。回想起我二十来年的读书生涯,为了能够脱颖而出,我会默默地在学习上比其他小伙伴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能受到别人的认可。我不是个聪明人,但坚信勤能补拙,这一路的努力也算没白费,虽然我可能至始至终没能成为所谓的超级大学霸,但从小到大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受到了家人、亲戚、邻居、朋友很多的夸赞与认可。在这些“好评”的促使下,慢慢地,我喜欢上了向外求,不断去追求被别人关注与认可的感觉,导致我曾一度迷失在了追求虚无的优越感中了:比如,邻居、亲戚说,只有获得很多荣誉证书的孩子才是个好学生,我就拼命去获取各种荣誉,努力当个好学生;家人说,考上大学才有出息,我就拼命去考个好的大学;亲戚、朋友说,女孩子当老师好,教师是个铁饭碗,我就选择了上师范学校.......诸如种种,现在回头想想,真是有点汗颜,原来我在这一路所谓的“努力”,只不是活在别人的期望里,为了别人所谓的认可而努力!不过,也要感谢这些年的“努力”,让我看到了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这一年多里陪伴我的宝贝除了在读书方面,其实在恋爱与工作中也是一样。记得读大学那会,曾有两个男生几乎是同一时段来追求我,一个是各方面都很优秀,、对我印象也不错的男生;另一个是各方面资质平平,看起来较为细心体贴的男生。可能大家已经猜到了我的选择,没错,我几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前者,选择了后者。还记得当时还美名其曰地说谈恋爱就应该更注重细节和人品。其实现在想想,主要还是潜意识在作祟,因为内心的不自信,不敢去跟比自己优秀的人谈交往,害怕丧失这种从小追求的优越感,因为只有在占据优越感的恋爱关系里,我才能真切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说到底,主要还是骨子里的自卑因子在影响着选择!工作上,也有点类似,因为自卑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让我在工作不敢轻易去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敢迈出大胆的脚步,不敢做出头鸟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晋升与成长!
真正让我看见自己,走上成长之路的是,辞职在家的近两年时间里,通过和孩子的相处,通过静心与自己的对话,通过大量的阅读与学习,看见了曾自卑过的自己,也看到了那个曾执拗地在自卑中野蛮成长的自己。这一份成长,要感恩这一路上的遇见与陪伴:感谢修远浸泡式的学习,感恩诺姐、樊登老师、董博士、秋兰老师等的引领,更要感谢我的陈先生,用独属于他的那份成熟与睿智,对我无限包容与支持,正是因为他们的陪伴与鼓励,让我有勇气一步一步去看清自己,慢慢接纳自己,让我在更好地成为自己的路上不断成长!人生就像一场修行,自卑也好,焦虑也罢,左不过是人的一种正常情感而已,生活是自己的,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那就怎么样去选择,选择权永远在你自己手里!我想,接下来的人生功课就是继续化自卑为前进的动力,在每一次成长中不断超越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