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16天,他一人扛起整条生产线!
袁传伟是苏州一家消毒器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大年初二,他接到了一份为武汉生产消毒设备零部件的紧急订单。
接到电话的当晚,袁传伟立刻赶回苏州,但企业复工却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没有工人。
就这样,大年初三,他一个人撑起了一条生产线。从复工开始,袁传伟吃住都在工厂,一天24小时日夜不停连轴转。一天总共加起来睡到两个多小时。
就这样,他一个人用了16天的时间,完成全部订单,完工交货。
要知道,在员工齐备的情况下,做完全部订单200套,大约需要15天时间。
这时候如果你塞一个话筒问:“你这样辛苦,会害死许多人跟着你干的,知道吗?省省吧。”
他会说:“我的辛苦总比疫情夺去人的生命要好。”
袁传伟,说了你也不知道他是谁。但这样沉默的英雄,不更应该歌颂吗?不过,即使你问他,如果不歌颂你,你会不这样做呢?
你猜他会怎么样回答你?
可能他的答案千奇百怪。
只是,他的行动不便是最好的答案吗:tmd,我做事的时候会去考虑这些吗?你的意思是不是当时该拉你在旁边拍照。我拉你,你又敢来吗?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真是鲁迅说的。
但是现在似乎世风日转,宣传英雄成为某一些人眼里的“政治不正确”。
拾遗公众号一篇文章《如果一直歌颂牺牲,人们就会人为制造牺牲》把对英雄的宣传解读为“鼓励牺牲”。
它说:“剃光头上前线。”很多女护士是自愿的,但肯定也有不愿剃头的女护士,但不愿剃光头的女护士,会面临一个强大的心理困境:“别人都剃了,我怎么好意思不剃呢?”“别人都没反对,我怎么好意思反对呢?”
它的结论就是:
“对很多人而言,看似是自愿,其实是强制。”
并指着别人的鼻子说你在“鼓励牺牲”,你坏!
——前面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后面的引伸则是给自己加戏了。
强调个人的“独特”感受,很容易讨好个人,尤其作家。
公众号就纷纷站出来,要讨回“自主权”,一时间“卫生巾”“月经”的字眼满天飞。
它提到的这一现象,我帮它总结一下,这就是“群体压力”。
三个人以上就可以叫群体了。
那什么是群体压力?当成员发现自己的意见和群体抵触时,会产生巨大的压力,从而主动放弃观点,接受群体意见,这就是群体压力。——皇帝的新装这样的滑稽剧就发生了。
群体压力会使人丧失部分自我,但也可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其实,我们的社会治安好转,也是群体压力的作用呢。个个都不去犯罪,让自己也收敛了。
如果没有群体压力,你想释放你的自由,不知道要释放出多少罪恶来。
一位驰援武汉的护士在日记中写道:
“其实这个世上哪有什么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年轻人学着前辈的样子,跟死神抢人而已。”
对了,她也是一个剪发出征的护士。像她这样的平凡工作者,可能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去当一名英雄,只是疫情来了,“学着前辈的样子”,就忽然成为这个时代最美的人了。
“学着前辈的样子”,不就是一种群体压力吗?只不过这时候被另一种英雄主义的激情冲淡了,在这个集体里,大家都做出了英雄才会做的事。
不管她初衷如何,是被前辈的精神感召着前行也好,是自己天生下来就想济世也好,只要她的行为是英雄的行为,就值得歌颂。
“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说的就是英雄不是白给的,她可能要剪掉头发剃光头,但“认清生活真相”后,她愿意。
难道因为她内心出现过波折,你就不当她是英雄了?
也正因为她本来是一个平凡的人,做出了英雄才能做的事,也才更应该报道她,这叫不寒了英雄的心。
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高级需求,人有追求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位平凡的护士,从此在自己的人生履历上,增加一项“曾经救过人”的成就。这该多值得骄傲!
而有的人连报道她“剪发出征”,都不允许,因为它“鼓励牺牲”,那么“前辈的样子”也是在“鼓励牺牲”了,该不该把那些为我们奉献甚至牺牲了生命的前辈掘出来鞭尸?
不知道一些人为什么会对报道英雄事迹当成是“鼓励牺牲”。他们没有分清楚,一个护士剪发(甚至剃光)出征,甚至一个女孩没有卫生巾用被报道,是因为“没有卫生巾用”这个件事发生刚巧在她这个英雄身上了,而不是说你不要用卫生巾去战斗,还给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才叫“鼓励牺牲”好不好。
如果不去报道小人物的牺牲,一切都静悄悄的,那么当疫情最后消失了,到那时报道出来的是:“在XX的英明指导下,一场原本要造成数万人丧生的疫情,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对于一贯想要抹黑我们这个国家的一部分人,可能更不希望看到吧。
一场战役的胜利,难道是白来的,中间没有半丁点的牺牲吗?至于怎样的牺牲法,难道不可适当牺牲部分个人感情,难道还要讲究一个姿势帅不帅吗?
即使姿势不帅的牺牲,也是牺牲;
即使是小人物的牺牲,也是英雄。
这些都值得报道,而不是用于抹黑的道具。
“平凡的人给我最多感动。”——《真心英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