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朋友聊天,谈到生活中的不如意,想要彻底摆脱,又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
当时,我只能劝他用积极心态应对,也提不出什么具体的建议。
昨天写了那篇关于跑步的文章,好像有了点答案。
在文章里,我引用了一句话
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
几位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接受采访时,被问到:在比赛途中,为了激励自己,心中默念怎样一种咒语真言的?
上面这句话,就是来自其中一位跑者。
他真的在默念各种咒语,想着各种奇奇怪怪的事情,才可以坚持到最后。
这样看来,即便是最出色的跑者,在经历42.195公里时,也并非轻松愉悦。
相反,普通人感受到的痛苦,在他们身上一点都不少,他们只是选择了磨难。
在我看来,如果用一种运动来比喻人生的话,马拉松再合适不过。
我们赤手空拳来到这个世界,不得不参加如此漫长,并且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竞赛。
最重要的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在目标时间内到达终点,而不是超越谁。所以,我们人生中的对手也从来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我们应该,也必须跟痛苦共处。
1 无可避免
有句老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这是一篇高中命题作文,如果说真实想法,最难念的经,一定是课本。
我当然不能“传递负能量”,所以只好胡编乱造一通。
现在看来,每个人光鲜的背后,随便拿出来点事,都罄竹难书。
巨大的工作压力、难以应付的复杂关系、每月的信用卡账单,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
每个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并且很少人能够感同身受。
我们觉得很多痛苦的根源是钱,钱一定很重要。但是当钱的问题解决之后,一定会有别的问题找上你。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
一个人,最初只想填饱肚子活下来,
然后,他开始追求稳定的收入、健康的身体,
然后,他开始追求亲情、友情、爱情,
再然后,他开始追求声望和受到尊敬,
最终,极少数人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一种需求被满足之后,便会追求更高的需求。需求的不同,经历的痛苦也不同。
别人的痛苦,我们通常看不到。大家通常只会把美好的一面,展示在朋友圈里。
痛苦就如同结婚誓词,
无论贫穷还是富裕、疾病或健康、美貌或失色、顺利或失意,它都会陪在你身旁。
直到你离开这个世界。
2 衬托幸福
还是用跑步的例子,任何一次长跑,不论过程如何痛苦,每当冲过终点线那一刻,除了解脱,还有很多收获。
当我们第一次挑战了自己的极限之后,无论是全马还是半马,甚至只是5公里。
都忍不住把这个消息告诉身边的人,发个朋友圈什么。
也许是感慨,又或是炫耀,实际想说的,很可能是:
你想象不到有多苦,我居然挺过来了!
这时,一定收获了满足感、成就感、幸福感。
为什么很多人读获奖感言时,会流泪,泣不成声。
那一刻,脑子里浮现的,一定是最艰辛和痛苦的过程。
正因为过程的痛苦,结果才显得更加珍贵!
3 带来成长
我们每个人都很懒,非到万不得已,更喜欢待在“舒适区”里睡大觉。
至少,我是这样的。
30岁出头的我,不到130斤的偏瘦体型,居然被查出血脂超标等一堆问题,并且连续几年。
于是我开始控制饮食,一度只吃素食,并且戒酒。
然而效果并不明显,无奈之下,我最终才选择开始做运动。
游泳、长跑、健胸、健腹,甚至放弃电梯,每天爬十几层的楼梯。
以同样的动机开始运动的,应该不在少数。
以前的运动为了娱乐,后来的运动是为了健康。
再后来,运动带来更多的副产品,甚至比健康更珍贵。
比如,自律的生活、积极的心态,还有更强大的意志力。
这些成长,是不是该感谢最初的痛苦。
4 不如主动
在罗辑思维线下课上,结识的晓鸣姐,是我非常佩服的人之一。
她曾是上市地产公司高管,三年前辞职创业。
现在,她的“小岛成长学院”已经做得风声水起,公众号也有70万+的爆款文章。
我们都在坚持运动,也时常为对方朋友圈的运动打卡点赞。
我常常想,我也很努力,可什么时候能像她一样成功!
就在昨天,我发现了中间的差距。我没办法成为她,至少这样下去不行!
6月15日,她朋友圈打卡的内容是,跑步距离突破11公里。然而,她突破10公里,仅仅是在2天前;9公里,是3天前。
我已经跑了几年,每次最多跑到10公里,就停下来。
而她户外跑步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已经超过我,绝尘而去。
我们的差距不在于速度,而在于加速度。
人生的差距,也许就在于对痛苦的态度,是主动还是被动。
她是选择主动迎接挑战,而我是一直被痛苦撵着走。
这是底层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
既然必须经历,与其被动不如主动。
写在最后
痛苦在所难免,并不是说对产生痛苦的问题置之不理,而是用一种超然的心态面对。
我们只需要让自己更好,自顾自地更好。
相信到自己足够强大的那一刻,大部分问题会烟消云散。
同时,我们也做好了随时接受更大挑战的准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