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加牟尼佛说诸法皆是因缘而起,而因缘境况则取决于发心(动机)。所以,首先我必须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发心。
从我自己开始,作为这次课程的讲授者,我必须调整自己的发心。身为这些教法的传递者,提供这些讯息的人,作为老师或是传播这些教法的媒介,我的发心应当完全基于菩提心。至少应当是出于为了利益他人的善心。作为老师,我不应当为了广纳门徒而阐述这些教法,这是我在这几天里应当一再提醒自己的。
你们作为此教法的听闻者,发心也非常重要。你对教法的领受或是解读也将相应地取决于你自己的发心。如果你是为了丰富知识而来此听闻教导,例如,你正在试图完成一篇有关大乘佛法的研究论文或正在做关于“贪执或远离贪执”的博士研究课题,这也算是一种发心,那么你会据此来听闻;假如你来这里,是因为你认为某些大乘教法可能会有些治疗性质的帮助,当然你也自然会相应地依据那种愿望来听闻。
这相当重要,虽然当我们无论何时谈到调整发心时,我们都或多或少假定自己确实具有正确的发心或意图,这是你可能要稍微留心一下,因为不同的动机或目的也会形成不同的期望。举例来说,假如你正经历生活中的某种痛苦,比如说你正在饱受失眠之苦,这使得你想要某种逃避,你想要麻痹你的情感,然后你来这里接受这些教法,这大概对你的失眠不会有什么帮助,甚至可能对你的沮丧都不会有所帮助。接着,这可能会让你感到失望,于是你为了来这里所做的一切努力,可能变成一种浪费,你可能会彻底失望。但与此同时,如果你的发心是为了真正广大无边的大乘之道,并且逐渐或者至少开始修行这个大乘之道,然后实际运用它,那又是另外一回事。简而言之,我说这些是因为(这可能是我自己的想象)——不过我有个小的理由,近来佛教似乎在媒体上很受好评,佛教总是与非暴力联系在一起,佛教与快乐有点关系。如果你的书名中有“快乐”而且和佛教有关的,这本书几乎保证会畅销。所以,佛教,非暴力,快乐几乎变成同义词了。当然,对于佛教来说,这是件好事,当你与好东西联系在一起时,感觉总是不错的。特别是在这个宗教狂热主义如此盛行的时候,目前我们佛教徒正在经历享受这个声誉的蜜月期。但是这让我担忧,因为佛教的目的不是为了要让你快乐。我们应该要了解这一点,这非常重要。佛教的究竟目的是为了要超越快乐要达到证悟,那才是最重要的。快乐是非常相对的,对某些人来说,24小时观看世界摔跤比赛就是快乐,所以纯粹是为了快乐而学佛,这并不是究竟目标。在我们将要讨论的这个文本里,对于这点说的很清楚。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再三强调这一点。看到佛教或是有关佛法的书被放在“自我成长”“心灵放松”“香薰疗法”等区域中,有点让人沮丧。对我而言,说这些有点困难,因为你不能公开反对任何有关和平、爱、微笑等等之类的东西,因为反对这些是政治上不争正确的。如果最终是为了心理健康,你想要有个健康心灵的动机,一个强壮的心,能掌控的心,以便能成为一个好的经理人或是好的领导人,近来你可以看到所有这类的书籍,佛教的,管理的,假如你亲近佛教是为了这种目的,我不能说你会彻底失望,我相信在某种程度上你会得到一些答案。但是究竟上佛教不是为此设计的,究竟上,佛教不是为了要成就一个成功的经理人而设计的,事实上,佛教最终是要毁灭你的管理生涯。我说这些是因为,我们真的必须有正确的发心。不知道,这个说来容易,但是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思维它。我们在这里听闻这些教法,是否真的是为了证悟。
我们都想说“是的”或者身处在佛教徒之中,这么说总是比较安全。但是,即使声称“我在这里是为了学习通往证悟之道”。甚至于你是不是真的想要证悟,那都是你应当仔细思维的。我必须坦承,我自己就不是,我并不是总想要证悟。我更热衷于轮回的成功,获得影响力,我们玩弄的游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