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说话都是比较委婉,做任何都不直接了当。无论表扬还是威慑,讲的都是旁敲侧击,需要让听者自己去悟。弦外之音,敲山震虎都是形容我们这样的说话风格。所以,老外看我们的宫斗剧,感觉剧里面人物的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式的味道,每个人物似乎都是哲学家。
成人的世界里,大家都是非常注重自己的表达,力求让听者能够抓到自己要传达的点。但对于孩子,我们似乎就失去了这份谨慎。我小时就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没关系,小孩子,他不会懂了”,“没关系,小孩子嘛,呆会儿就忘了”。当时,我就想问“你们这些大人不是从小孩子来的?”大人太忽略了孩子的理解力与记忆力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大人也是存在想当然的情况。过去对孩子的教育都是挫折式教育,当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大人不是正视,而是告诉他,这不算什么,不值得骄傲。现在又兴起了鼓励式教育,我们要大力的鼓励孩子。但是我们就没有考虑一下,这鼓励式的话语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你学得真快!你真聪明!→如果我学不快,我就不聪明了。
你真聪明,都没有怎么学就得了优!→我最好不要努力学习,不然他们就会觉得我其实没有那么聪明。
你画的真漂亮,你会不会是下一个毕加索?→我以后不应画太难的东西,不然他们就觉得我成不了毕加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德韦克告诫教育者,这样鼓励的话语会让孩子在乎他的天赋、聪明才智,而不是聚焦于努力上面。她和团队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得出的结论,对孩子智力水平进行表扬,会损害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表现。会让他们陷入一种成功就意味着聪明,那么失败就意味着愚蠢的思维模式中,而不愿意去尝试可能失败但会让自己成长的的事情。
那是不是就不能表扬孩子呢?不是的,我们不要集中称赞孩子的聪明,而要称赞孩子付出的努力。“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夸奖孩子们以成长为目标的努力过程——夸奖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坚持不懈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达成的成就。”。“表扬孩子时,不应该表扬他的个性特质,而应该表扬他们的努力和成就。”所以,教育者要特别重视自己的话语。说的话语是让孩子更努力付出,还是停滞不前?那就在说出去之前想想话外之意会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