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纵横田野的插队生活

1、纵横田野的插队生活

作者: 亚宁 | 来源:发表于2022-09-28 05:41 被阅读0次

生活的课题,总离不开衣食住行和柴米油盐酱醋茶。插队知识青年刚来到巴彦淖尔,面对的首要问题便是住宿。对这一点,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做过介绍,知识青年下乡初期,人少事物新,政治的光环光芒四射,各方面的重视自不待言,所整合的条件也比较到位。后期的时候,虽然有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形成了较为具体的安置办法,知青的住房和一应生活用具,都有详细的算计和安排。这些安排经费都从知青的安置费中按比例支出。可是,知识青年“每人只有几百元的安家费,东扣西扣,所剩无多。如何用剩下的这点钱把房子盖好,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在加上知识青年“初来乍到,农活才刚刚开始学习,自己盖房,体力和技术都不能。”所以,知识青年们的愿望也很简单,“只希望早点把房子盖好,住着不拥挤就行了。”对此,各个生产队落实上面的政策表现就出现了差异,有的村队领导重视,提前高质量地完成了;有的知青与社员同心协力也盖起来了;有少数经费被挪用,“光荣”的知青屋在村领导的口头承诺上遥遥无期。

遇到前一种村队的知识青年有福了,正如有一位插队知青所说:“在村队长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安排下,一个多月以后,一溜九间新房便屹立在村南边小学校旁了。队长想得周到,又指挥人马打了围墙,盖了猪圈,修整了菜园子,还专为女生盖了厕所。全公社六个知青点,数我们队这九间房最好。外村知青羡慕不已,都说我们好福气。”遇到后一种的知识青年,那就要受苦了,只能东家住几日,西家凑合几天,有的还被安排在社员的南凉房中。档案中纪录这样一条,“有几位知青自从来了之后,队里一直没给盖房,有两个住在老乡家里,还有两个被安排在‘地主富农’的凉房中住。地主富农采取好吃好喝拉拢手段,侵蚀我们的知识青年。这是个非常严重的大是大非问题。他反映出有些村队的队领导对待上山下乡运动的态度问题。”这样的例子所占比例很小,总体上知青的住房条件还是很不错的。

解决了住房的硬件问题,剩下个人的劳动、生活和精神信仰,也不是一件容易熨贴的事。一位知青在回忆中总结说:“别离了都市的喧闹与繁华,寂寞与孤独还容易适应,更多的问题是庄稼汉的生活过不惯,穿的衣服要自己去水塘里洗,吃的清水要到一里之外去挑,烧得柴草要到沙岗子上去搂,点的油要跑十几里地去买,就连吃的高梁、玉米面也要自己推着碾子在碾道上转上几个小时去磨。”“黄尘滚滚的土地泛出绿色的时候,我们用汗水撒入地垅里的种子也滋生出一溜儿新芽。锄地的时候到了,太阳一天比一天早地催醒了沉睡的人们,庄稼人从这时起至立秋,一天要在地里操持十二、三个小时。生活条件恶劣,加上水土不服,许多同学在初到三、四个月里,天天拉肚子,拉的都是没有消化的高梁米、苞米渣子,每个人都很快地消瘦下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火热没过多久,便有人开始后悔了。“后悔了,又不敢在公开场合里哭,只好偷偷地跑到野外去放声嚎啕。”

俗话说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下到村队的知识青年,都正在长身体的时候,体力消耗大,饭量也大,自然不会有多余的存粮。有时就饿起了肚皮,脸皮厚的问队里要、借,脸皮薄的就度日如年,难以为继了。有个知青讲过一段这种窘境时的小故事,“粮袋又瘪了,吃完中午饭,大家坐在土炕上,各自翻着自己的裤兜,往外抖落着零零星星的人民币。数了数,九个人凑了八元四角八分,能买40多斤白面,又能将就着对付几天了。钱的问题解决了,可谁去买呢?买粮既耽误下午出工挣工分,又费力气。传统办法是用抓阄。五个男生(在知青集体里还是照顾女同胞的),五个纸团,三个写着‘买’,两个空白。由一个女同学将纸条写好,揉成小纸蛋。结果,我和大贾、小贾摊上了下午买粮的差事。”这种事例仍然是少数,更多的知识青年粮不够吃了,村队的领导都能以“寅吃卯粮”的方式,先从队里解决一部分。解决的粮粗多细少,油水也跟不上趟,饿与馋成了困扰知识青年的一件大事。

饿与馋积累的太久了,就积出一些能吃的大肚汉来,一位知青说:“我们包过一顿饺子,那个头儿大得赛过鹅蛋。有个知青能一顿吃下105个。这还不算,队里收麦子,干嘟噜的面条,大碗盛着,我愣是吃了六碗也没咋着。我以为自己算个能吃得了,谁知有一次会遇到一堆高手,才知道自己河伯向洋,见着‘大巫’的神通了。我们是到另外一个队里看知青老乡的,他们招待吃烙油饼。”“灶坑的浓烟,昏暗的油灯,伴着一张张饥渴的面孔和满屋的喧哗。直到每人都捧起一张五、六两重的大饼啃着、咀嚼着,茅屋里才出现片刻静寂。这顿饭,连菜都来不及做,直吃到晚上九点多。大家边吃边互相盯着,你说他吃了三张,他说你吃了四张半,一片惊叹,一片嘲骂声。吃到最后,主人、客人一个个捧着肚子栽倒在炕上。‘真他妈的香呵’,有人在黑暗里打个饱嗝,长吁一口气。紧接着,又听得‘嗵’地一声,不知谁放了个屁,引来一阵哄笑……。”

能吃的原因不仅仅是饥饿与馋,还有一个劳动量的问题隐藏在里边。到了这个时候的知识青年,已经适应了农村的生活,每天跟着贫下中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熟悉了农活,个人也“渐渐地学会了当家过日子,养了猪和鸡,种了瓜和菜,盖起了储粮的仓房,圈起了垛草的柴栏。村里的社员夸我们说:‘看看人家北京青年,真像过日子人家一样了’。在生活的课堂中, 我们还向乡亲们学会了修炕、补席、脱坯、抹房……,困了卷一支地道的蛤蟆烟;乏了喝两盅纯正的‘二锅头’;暑气袭人的三伏天下到冻得牙齿格格响的十几丈深的井里为全村清理饮水井;鼓乐喧天的殡葬行列中气喘吁吁地帮助突遭不幸的老乡家抬棺扶椁。当命运将我们抛入苦涩的生活激流之后,恶浪不仅没把我们淹没,反而使我们异常迅速地熟悉了‘水性’。”这种一切都要靠自己劳动创造的生活,让娃娃知青变得吃苦耐劳和吃皮耐厚起来,原来的娇气已经荡然无存了。下面的两个例子就是个证明:

“我们的生活内容早已变成每天上队里干活,回家里干家务,每人轮流做饭,生活杂事自觉分担。一句话,每日为了温饱而忙碌。其中积极参加搂柴,成了‘坚持走上山下乡道路,维护集体户利益’的一个实际表现,也成为插队战友们默契中的一条‘道德准则’。它被集体户的多数人心照不宣地接受了,大家在冬季里自愿搭伴,尽量搂够来年全户所用的柴禾,为共同过好插队的日子尽一份心。”“冬季天短,要抓紧时间搂。我们用书包背去的食物只能是苞米面干粮、咸菜疙瘩和洗净的生胡萝卜。在呼啸的朔风里,除了大活人不冻,工具、柴草不冻,其它一切有水份的东西统统上冻。行军壶中的水会结成冰坨子,上过当了,我们改为嚼胡萝卜权当饮水。头天晚贴好的饼子,已经冻得硬梆梆,一咬一溜儿白茬牙印。咸菜中有盐份,冻得稍轻。生胡萝卜冻得近乎半透明,那晶莹的紫红色真可爱,咬着它咯嘣咯嘣的,好脆生!别看是些上了冻的食物,当我们搂了一头晌柴,腹中饥肠辘辘的时候,它们便是稀世美味!”

“在插队前我没有见过虱子,自然也没有领教过它们的厉害。然而到了农村,我们很快便与虱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常常在晚上,熬不住阵阵搔痒,便开始掌灯搜寻。久而久之,我们变得对虱子较为麻木,始信“债多不愁,虱子多不痒”的古训。那时,我们把虱子戏称为“自留畜’。当时的村民每家都有一些自留的如鸡羊等家畜,这自然是大家的戏谑之说了,然而每个人毕竟不能和虱子绝对和平共处,搔痒之余,不能不采取点行动。当时我倒真觉得抓虱子是下乡生活一大乐趣。每每炉前灯下,沿着衣服缝子觅掐下去,总是战果辉煌,直到连虮子也寻不到时,居然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按说,女知青较男知青总要更讲卫生些,但她们的‘自留畜’并不见得就少。一次大家挤在一个屋子里开会,我和一位女知青坐在一起。忽然她带点沾沾自喜的口吻说:‘嘿,老安,我抓着一头自留畜!’话音未落,她果然从裤脚内捏出一只圆鼓鼓的虱子,抓虱之技已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知识青年生活的具体的内容,和一个贫下中农日常的几无两样。无怪乎当时的队长在分工时候,只一个区别,那就是男社员和女社员,知识青年已经不被区别出来了。他们骨子里的东西被这种表象所掩盖,“知识”二字蒙上了一些土尘,精神迷惘,信仰麻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这些人似乎背负着‘原罪”,诚心诚意、脱胎换骨去参加劳动的行动恐怕是空前绝后。似乎是为了不破坏乡村具有原始情趣的氛围,知青的生活方式也变得极为原始。”另一则原因是可供阅读的东西太少太少,形成了信息上的窒息,感情上的淡漠,思维上的迟钝。对这一点,让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看:“我们这些号称知识青年的人,实实在在地过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刚到农村那时,盛行‘共产’风,家里带来的钱都拿出来统一使用。书,不用说更是集体财产。几个知青的书凑起来一看,好像统一规定了似的,你的、我的,大家一样:红宝书,大的小的;英雄事迹,雷锋、王杰、焦裕禄;文学作品清一色是《欧阳海之歌》。知青屋里,本来没有摆书架的地方,不过,除了‘早请示’‘晚汇报’必用的红宝书,其它书也用不着摆出来。本来嘛,‘文化革命’了好几年,翻来倒去读这几本书,‘精神食粮’也有吃伤的时候。”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谁有一本类似《基度山恩仇记》这样的禁书,那会让多少人如饥似渴,看得脖子都疼。而看一场电影的奢侈,让他们能提前几天就睡不好觉,把分布在各个村队的“同类”,约到自己的根据地上,畅谈猛吃。然后在回味中勒紧裤带,节衣缩食。

知识青年被广阔的农村天地“改造”着,同时也在不甘寂寞地挣扎和努力着。他们在回城的时候给村里的老乡带回专门“止痛”的索密痛,也带回各种各样关于城市里的消息。他们偷偷地听着能收到能听懂的任何电台的声音,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传言神神密密地传播出来。他们也拍样板戏到田间地头为社员们演出,也唱流行歌曲,抒发自己胸中的郁闷。到了这个时候,好多的知识青年已经开始反思文化革命和上山下乡,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究竟何在。有些人开始从家里带来在校都没有好好学过的课本,在劳动之余努力地填充精神的饥渴,和一份渺茫的期望。在蚊子、小咬嗡嗡飞旋,各种昆虫啾啾地往衣缝里钻的夏天里,他们挥汗如雨,和贫下中农一起龙口夺粮。在深秋寒冷的清晨,“在城市中的孩子正做着香甜的梦,而我们却被队里钟声催醒,筛糠似地钻出暖暖的被窝,踏着圆月泻下的清辉,到场院干活儿。黎明前摸黑扒苞米皮,天放亮就打场。我们的手被冻裂出一道道的血口子,脚步上的胶棉鞋也凝成了硬壳子,倦意始终缠绕着人们。有时扒着扒着苞米瞌睡来了,我就歪在没膝的苞米皮中睡着了……。”

“生活像顽皮的孩子,给我们出了许多的难题,使我们闹出了不少笑话,它也正悄悄按照自己的方式在改变着我们。”“我们凭着一副副年轻机体的顽强适应力,靠着不停奔走焕发出的热量,也靠着那单纯、火热的心田中蕴藏的不尽热源,改变单调的农村生活所形成的块垒”。“我们在融入,我们在成长,我们在种植,我们也收获。”“秋天到了,这是一个我们不曾见过的世界。高粱像红云,谷子似金浪,红云和着金浪在夕阳的余辉下起伏翻滚,把自然界变成了红彤彤金灿灿的海洋。我们用自己的劳动汗水创造了这样一个辉煌的世界,内心是多么地激动啊!”这种艰苦的锻炼,收获的喜悦也在悄悄地改变着他和她,直到20多年之后的今天,“每当遇到艰难困苦的时候,都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插队生活的足迹。这时就是条件再苦,也算不得啥;困难再大,也感到容易克服了。”

相关文章

  • 1、纵横田野的插队生活

    生活的课题,总离不开衣食住行和柴米油盐酱醋茶。插队知识青年刚来到巴彦淖尔,面对的首要问题便是住宿。对这一点,我们在...

  • 我的插队生活

    公元1969年的初春,文化大革命进入了尾声,分裂的两大派群众组织实行了革命大联合,红卫兵小将的“光荣历史...

  • 我的插队生活

    我的插队生活 衡阳人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叫插队,姐姐插队的时候,我年龄尚小。待我高中毕业时...

  • 这15个人在中国,个个令人讨厌!尤其是第一个!

    1 插队 厌恶指数★★★★★ 中国人有些就是爱插队,吃饭、医院挂号,甚至上厕所他们都爱插队!总是找个有急事的借口,...

  • 凭什么你不排队?

    1. 从小到大我都是十分讨厌爱插队的人。是的,是十分讨厌。 我说的就是那种打饭爱插队、等车爱插队、买票爱插队、排号...

  • 生活,田野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梦和不变的誓言 许多年前 我们年轻又轻便 没有那么多复杂与不安 我们在某个阳光充实的午后 ...

  • 【生活】田野

    记忆中每次放长假都会跟随爸妈一块儿回一趟老家,到达爷爷奶奶以前的住处有一条必经之路,窄窄的、弯弯的,虽然有两...

  • 插队?插队!

    周一,安排好单位的事情后,就去县中医院给女儿排队看病。我在一个6线县城,本地还没有推行挂号制度,只能排队,凭个...

  • 生活趣事多(插队)

    孙大脑袋,请允许我这样称呼,这是我朋友的看法。 每当中午吃饭的时候,你总会看到他,穿着黑色半袖,蓝色的短裤,还时常...

  • 逆纵横(1)

    秦王政八年 北部蛮族来犯,秦王因感风寒卧床不起。 六月左将军李毅率疲惫之师回京请罪。 北伐蛮族之师,去十万回来的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纵横田野的插队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mkd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