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469280/8fb0d009ef543fba.jpg)
在楼下拿车的时候,发现车子旁边的花盆里新长出了一棵叶下珠,这实在让我欣喜若狂,毕竟我找它已经找了一段日子,今天让我碰上,就不能再错过了。
叶下珠是多年生草本,在我国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平时在江门地区也不是什么稀罕之物,在田间地头,路边花盆,很多时候随便一指都能看到叶下珠。
不过,这世上的事就是那么奇怪:“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当我想找它的时候,就一直都没遇到过了。看来,这人也好,物也好,能否相遇还是要讲上一些缘分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4469280/d9c0b29ac3d304bf.jpg)
其实,家里的花盆也有几棵随意长出的叶下珠。那果柄就像一条长细丝,下面吊着绿色茸毛的小蒴果,风一吹,叶儿轻摆,长柄的果子轻颤,很是可爱。但它的名字是叫浙江叶下珠,不是我想找的那种叶下珠啦。
叶下珠是很容易辨别的。虽然它从外形上看与含羞草非常相似,但是只要伸手触碰一下它们的叶子,看看那叶子会不会害羞地缩起,就可以立刻将二者区分开来了。叶下珠的叶子还会白天展开晚上就合拢起来,还有一个名字叫“夜关门”也是非常形象的。
叶下珠的花儿很小,几乎是不显眼的,平淡无奇到让人错觉它不用开花就能结出果子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4469280/ac69316e2ae7a7cc.jpg)
圆球状的果子从叶腋长出,果柄短到接近没有,果极小,而叶相对较大,所以从上面往下看的话,它的果子会被叶子盖住,只有须得翻过小枝,才能看到叶下顺着叶茎结出的一排排的小珠子,故有“叶下珠”这个名字。
清代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有详细描述:“叶下珠,江西湖南砌下墙阴多有之,高四五寸,宛如初出夜合树芽,叶亦昼开夜合。叶下顺茎结子如粟,生黄熟紫。俚医云性凉能除瘴气。”
再说回家里那几棵浙江叶下珠。相对叶下珠而言,浙江叶下珠结出的果子长有长柄,个子也更高一些,其余的特征,就两者都差不多。不过,浙江叶下珠是年年岁岁都会在原地等你再来,而一年一生的叶下珠,在来年里就未必能在原地与它再相逢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4469280/e2c737fdaa287677.jpg)
对叶下珠还有个有趣的说法是:在中秋前用叶下珠煮出的水是甜的,中秋节之后煮出的水就是苦的,可惜还未能够印证。只是在一直的印象中,江门地区好像是没有食用叶下珠的习惯的。
把叶下珠的嫩叶用热水焯熟后,然后再换放凉后的白开水浸洗,冲洗几遍后,加入油盐就可以调拌食用。但食用叶下珠的最佳拍档就是猪肝或者鸭肝了。
先把叶下珠草加水下锅煮出味道,再放下泡去血水的切片鸭肝或猪肝,再加一片生姜,然后上锅隔水炖,水开后,再炖13分钟,加适量盐调味,即可。
在小山先生写的《草木清欢》里,有一个福州朋友这样描述叶下珠炖鸭肝:“通常两三朵鸭肝洗净,放掌心大小的一两棵叶下珠鲜草,没入水中,隔水炖熟。叶下珠炖鸭肝,汤色黑,略带点苦味,鸭肝外表也是黑色,但咬开内里却是粉红色,草香醇厚,粉糯防噎,越嚼越香。”
小山先生说,“被她这样一描述,不由得咽口水。”我看见这样的描述,也是在不由得咽口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