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幸有一对懂得如何爱自己的父母,教会我们如何自爱。爱的缺失导致了我们恋爱及婚姻道路上的挫败,但人生就是不完美的,原生家庭给我们的残缺,都是我们此生要修的功课。
原生家庭中,父母对待我们的言行构成了我们最初对“爱”的理解。我的母亲是个非常自恋的人,她的世界只有她自己,因此从小我的情绪,生活,心理和情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跟她在一起的每一天都要跟着她的感觉走,去做她认为对的事,说她认为对的话,服务她的情绪,否则就会被恐吓和指责。记得小学时,有一天妈妈情绪不好,她坐在玻璃茶几前,我走过,说了句肯定没有攻击性的话,妈妈双手一推把茶几掀了,玻璃碎了一地。她依然继续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丝毫没有安慰我的意识,而我吓得边哭边扫地上的玻璃碎……
这只是记忆的冰山一角,童年的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尚未强大的自我意识无法辨别和拒绝来自父母残缺个性造成的伤害,我们以为这就是“爱”的模样。于是在后期恋爱的过程中,我们无意识地寻找童年“爱”的影子。我的初恋是大学的学长,他在经历过了上一段恋情的身心疲惫后,想着找个人结婚,他发现我还蛮识大体,而且学生工作很认真,于是在毫无预兆下向我表白,很明显他并不是因为爱我而选择我,因此也不会在后面的关系中给予足够的耐性。那时的我好奇爱情的样子,虽然没有感觉,还是答应了。结果爱情中的我们哪里受日常理性的控制,童年的那个渴望爱又不懂爱的内在小孩跑了出来,我无意识地选择了这个并不爱我的男人,重复的从前不被爱的日子,内心经常打着与小时候问号:这就是爱么?爱就是这样?好像不对呀……因为没有被完整的爱过,我无方向地试图从闹情绪中得到答案,结果这段感情只经历了三个月便不了了之……
如果童年的我们得到了完整的爱,在后期的恋爱和婚姻中,即使遇到60分的另一半,我们也能够引导他成为90分的伴侣。但若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爱的样子,那后期的恋爱和婚姻,难免像个师范学院没毕业就教学的老师,把”学生“引导的东倒西歪,乱七八糟。
![](https://img.haomeiwen.com/i8064304/02ed861966911cfe.jpg)
那是不是意味着原生家庭没给我们足够的爱,我们的一生就完蛋了?没救了?注定不幸福?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完全不会。我是个非常喜欢刨根问底的人,经历了失败的我并不甘于失败,我一直在试图改变命运。我会就一个问题思考到底,去探究它背后的规律,因为规律是可控的,只要找到规律,就能分析一切问题。经过初恋后长达七八年对身边人,明星,亲人的观察,我得到了答案。
原生家庭就像我们学习爱的课堂,但是作为父母的老师未必都专业,有的甚至自己对这门课都一知半解,于是教出来的”学生“即我们,对爱的理解,和爱人的能力就千差万别,水平参差不齐。当然老师有责任,学生的资质也会影响最终的毕业成绩,未必每个人都是学霸的料。
这里所说的爱表诉不精准,这个爱应该解释为:你习以为常的,待人接物,对待他人的无意识观念及言行。爱是一种能力,来自观念,表现为言行。爱的能力强的父母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潜移默化将这种能力传授给了他们的孩子,于是他们的孩子在日后无意识的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们伴侣,最终幸福一代一代的传承。不幸福的家庭就相反,父母本身没有具备完整的爱的思维,所以无法对孩子展现出爱的言行,孩子无意识的接收到这些观念和言行,又无意识地以同样方式对待自己的伴侣,于是不幸也在传承……
好在,长大后的我们依然具备学习能力,有足够的自我意识来质疑原生家庭关于爱的传授到底对不对,进入社会后,我们有机会接触更多成功的爱的案例,来对自己进行二次进修。命运的改变,往往从意识的改变开始,我们完全具备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后面的文章,我会进一步分析爱和自爱,也许很多人羡慕张嘉倪似的被宠爱,觉得买超对她就是爱的样子;也许很多人羡慕炫妻狂魔汪小菲与大S的爱情,觉得那就是爱的样子。你们有思考过他们背后的共性么?幸福的模样都类似,不幸的案例千千万,那爱和自爱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下回再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