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姑娘,出生贫穷的小渔村,没上过什么学,长相平凡,打了十六年的工还是只能端盘子洗碗,三十二岁被心中的男神抛弃,让我们想想,她的未来会如何?
一般情况下,有四种可能:
-
收拾伤口,经介绍嫁人生子,辛苦而庸碌地过一生;
-
走不出失恋阴影,因为投河或跳楼或其他轻生方式上某地社会新闻版;
-
走不出失恋阴影,因为各种报复前男友的惨烈方式上某地社会新闻版;
-
看破红尘,剃头做一名佛系女。
现实中,大多数这样的女人都属于第一种,浑浑噩噩地过完后半生,也许在某个夜里,也许是刚挨完丈夫的耳光,也许是发愁明天孩子的学费,看着天花板回忆岁月,才发现心里隐藏着的,还未磨平的那么一丝不甘心。
但对有些人来说,生活永远不是一个有着既定选项的单选题。这个姑娘,她不走寻常路地遁入偏僻的山村,为自己打开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住着油画、诗歌、文学和她的梦想。
这个三十二岁又穷又平凡的姑娘,叫王雪卿。
QQ截图20171223220925.jpg右图就是这个在山村里把生活过成油画的姑娘。
被抛弃后,她躲进小山村里疗伤,长租下一个破房子,亲手改造一砖一瓦,用两年的时间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童话庄园”。
王慧卿的房子.jpg搭壁炉、养鸭子、种菜、剪花、做衣服、仿照西方名画给自己拍照。
以上是这个姑娘的曾经的日常。
现在这些日常之外多了一些别的,接待那些络绎不绝闻名前来或参观、或拍照、或交友的各地网友。
她为他们拍照、她成为他们画里的一部分。
在她采访视频的最后一部分,她说:现在的生活就是以前我梦想的样子。
在她的采访视频有些一掠而过的镜头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她有一本快要翻烂的新华字典,还有唐诗三百首、红楼梦、巴黎圣母院等等书籍,这些书看着都是旧旧的样子,然后她说:她十七岁到深圳打工才开始识字看书。
然后也就不用惊讶她的某些想法:
“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西方的东西,因为足够遥远。”
“亲眼目睹了和我一样命运的人,他们像镜子一样照着我。”
“以我的学历,我觉得在城市里混100年也不会快乐。”
“别人打碎了我的梦,我就自己再造一个。”
因为她已经说出答案:书籍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书籍给了她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和希冀,给了她孤独凭依的勇气和抚慰,让她在人生低落到谷底的时候毅然决然地做自己,把生活过成让人羡慕的样子。采访视频里有一对去拍照的情侣,男方说“很羡慕她的这种生活”;微博评论也有人说“羡慕她的勇气”。
也有人怀疑这是一场自我炒作或者品牌营销,我觉得没关系,最起码为大众验证了一件事:读书给了她机会。不是她读的世界历史让她看见欧洲和油画,她不会给自己打造这样一个村中的西方童话小屋;不是她读的书让她清醒地明白自己所处的阶层,她不会跳出来去挣这样一个前程。不是她读的书赋予了她的生活和梦想别样的气质,她吸引不了这许多人。
归根究底,读书是她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正确方式。
最近和身边一些10后的朋友交谈,发现在上学的他们不约而同地焦虑一件事:怎么才能挣大钱?
我开玩笑地建议:让他们先读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暴富的方法都在里面。
正经的建议也有:要么多读书,要么多走路。
可惜他们好像听不进去,有的还拿马云的“读书无用论”回怼。
是的,马云是在某个读书会上说过他没有看过很多书,成功不成功和读书没关系的话。
但是,别忘了马云是1988年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生,曾是高校教师,他读的书会少?这要看跟谁去比较,他这些话也就只能拿到一群知识分子面前去说。
信他说“读书无用”的,再过十年,在没有比别人多走十万公里路的情况下,你和那些同一阶层读书比你多的人比一比?
我在《北京这座城》里提到过我的前任老板,她曾是一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的大中华区总经理,处事时眼光极其敏锐犀利,思路精准清晰,固然有阅历所在,但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出差见完客户回到旅馆,洗漱完毕已经接近凌晨,她还要拿出一本《明朝那些事儿》来看,边看边做笔记,我问她怎么还不休息,她回答:“我习惯看会儿书,你先睡吧。” 而我们公司有个小型图书馆,里面她捐出来自己读过的书有100多本。
马云其实在那场读书会上还说过,“
成功人士他不读书他一定往下滑,而且会滑的很惨”。
想挣大钱的人某种程度上都是渴盼自己成功创业的人,在俗世里想要成功,都离不开和人打交道,以获得支持和帮助。
比如:
- 如何包装自己,在初次见面以最快速度获得投资人青睐?
- 如何在三分钟之类,凭借PPT吸引投资人的注意力?
- 如何在企业管理中实行有效沟通?
- 如何增强员工的执行力?
这些知识从哪里找?从书里找,从有经验的人那里找,再不然只能自己摸石头过河,战战兢兢地找,这样的方式低效,而且失败几率极高。
成功,无一不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王佐良老先生翻译的培根《谈读书》里有段话很精彩: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变,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重点不只在读书的好处,更在于最后八个字“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段话直接指明,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使用,这是整套完善自我的过程。历经世事亦如此。
多读书,多思考,才会有可贵的想法,这是一切有意义的行动的基础。
人生从来不是有固定答案的单选题,你读的书越多,选择就越多,这才是打开世界的正确方式。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