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人没有格局,看到的都是鸡毛蒜皮。迁移到教育上:教育没有格局,看到的也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理论的意义,就在于能使你跳出教育看教育,就像在外太空看地球,看到的是一个整体。
在《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里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能力――觉察力一章节中,读到:“情绪背后隐藏着内心的渴望。行为背后总存在正面动机。”这两句话时,我深深地喜欢,发自内心的感触。前段日子学暑期研修的时候,得到一个理念:要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问题。当时就觉得心里明朗了一下,但是关注行为背后的问题,具体关注什么呢?不知道。现在读到“行为背后总存在正面动机”我觉得这两句话可以合起来了。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
一直以来,总觉得自己已经对孩子们很好了,宽容宽松不苛责,我总是以一种悲悯的心来观察看待孩子们的一切,原谅他们犯下的很多错误,就像特殊家庭的小军,不止一次的偷拿别人的东西,到第三次的时候我心里真的觉得对他很失望。我原可以把那把门上的钥匙给他要回来,给别的同学戴,给他点颜色看看。但我忍住自己的失望,没这么做。尽管我很失望,我还是希望他能改正,毕竟那么贫困的家庭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木讷父亲,残疾的母亲,我于心不忍。
但很多时候我只是局限于处理事情发生的表面,没想过行为背后的动机。比如有同学吵架,我通常只让他们自己解释原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互相道歉。我知道自己这种方法会起作用,但效果不大,我总给自己一个理由:他们还小,能不打架吗?
还有课堂上,总有孩子跟你对着干,你问他:“小鸟会对受伤的鸟妈妈说什么?”很多孩子都说:“妈妈你快醒过来!”偏偏有孩子就说:“妈妈你快点死吧!”瞬间冒火,觉得他人生观有问题。批评,而且没好话。批评后问他原因,他只说随便说说。我没反思过,孩子到底是想表达什么?为了所谓的成绩,错过一个又一个教育的契机,他是想引起你的注意,还是想表达自己?还是真的品性有问题?我怕耽误课堂时间,没深究过。
小平也是,习惯性告状,尽管他不是班干部,也是无所不告。别人饭里吃出来个虫子,也要去跟我说说。现在看来,他只是想引起我的关注和关爱,爸妈离婚,跟奶奶过,父亲常年打工,在外地又重组家庭。好在我从没有像别的老师那样说:“人家的事,用你来瞎掺和?”现在还在告。我觉得这是好事,全校出了名得差生,终于开始敢跟老师“找事”了,难道不是孩子的心活了吗?他开始信任你了,才会一刻不停的向你絮叨,尽管他的成绩上升很慢。
当一个人的正面动机被肯定后,他就会感觉自己被别人接纳,从而会愿意调整自己的行为,用合理的方式来实现动机。
当老师能够用爱和宽容来看待学生的行为时,就很容易找到学生情绪背后的正面意义和内心渴望就可以根据学生内心的需求来给予积极的教育。
孩子们还没有被定型,最容易被改变,所以说,我觉得教师的觉察力对小学教师来说很重要。但是,如何培养老师的觉察力呢?我也不知道。我觉得还是得多读书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读的多了之后,触类旁通,就会形成自己独有的觉察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