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序

作者: 末日幸存者 | 来源:发表于2020-01-15 21:43 被阅读0次

战国序第一章

一,战国到底是什么。

        三国里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尧舜禹圣贤立夏。到商汤灭夏桀,再到周武伐商纣,随后周天子将天下土于功臣分之,顿时诸侯林立,但又都听命于周天子,这也就是分封制。数百年过去了,曾经列土封君的诸侯们苦心经营,他们的封地逐渐壮大。也不在听周天子的号令,中华大地进入了春秋时代,也就是孔子生活的年代,春秋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乱,曾经林立的诸侯国已经剩下不多了,剩下的诸侯们不约而同地都怀揣着一统天下的梦想,进入了接下来更为残酷的“战国时代”。

        那么战国是什么呢?不是说一个国家叫战国,而是在两千多年以前,在中华北方的大地上,不同国家之间的战乱年代。那些在国家之间发生的战争激烈无比,但也造就了许多英雄。

二,战国的铺垫。

        战国群雄,诸侯乱战,百家争鸣,礼崩乐坏。那里有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那里也有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热血英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步入那个,精彩丰城,豪气冲天的年代。

        很多小伙伴要问了,战国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讲到战国就一定要讲“三家分晋”。公元前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三家联手瓜分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自此韩、赵、魏称为三晋。如果要给战国的开始划分一个年份的话,那么这一年就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这也是资治通鉴给出的答案。

三,战国是怎么开始的。

        我们的战国就要从晋国内部卿大夫之间的争斗开始讲。曾经在春秋时期叱咤风云、号称春秋五霸之首的晋国到了战国时代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各卿大夫都拥有面积不小的封地以及相当数量的军队,大夫之间的流血事件更是没有断过,像是“赵氏孤儿”这样的试图灭族的事件屡见不鲜。而“六卿”(“六卿”是指赵,魏,韩,智,范,中行)里真正愿意为国家办事的已经没有了。如果要办事儿的话,那也是给自己谋利益。谁都憋着把晋国全部土地都划在自己名下的想法。

        在晋国六个卿大夫之中有一位叫赵简子的,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赵氏孤儿”的孙子。他在六卿之中是最为得意的一位,执掌晋国政治17年之久。公元前513年赵简子借助其强大的影响力,命令手下工匠铸大鼎一口于皇宫之内,并将范宣子制定的刑法刻在大鼎上,以告知天下,想借此限制国内的“不义之举”,以便于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样的行为当然会受到天子与其他卿大夫的反对。

        一是君主感觉到自己仅有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二是其他势力集团害怕赵氏的势力过,对自己不利。

        若是不加以限制赵氏的实力必定会越来越强大。

        就这样,各个诸侯心中开始盘算起了该怎样瓦解赵氏族人的势力,该怎样瓜分赵氏封地。

        然而,赵简子也在这样一个节骨眼上,带着未完成的理想,不甘心的离开了。将危机四伏的晋国政局,连同卿大夫的爵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赵襄子,也就是赵无恤。

        随着赵简子倒下的还有赵氏的势力,逐渐赵氏在晋国的影响力被那个狂妄自大的智瑶给取代了,他是属于典型的那种想独霸晋国的卿大夫。如果智瑶不急于求成而是慢慢蚕食晋国那么,晋国早晚是他的。可是啊,历史就是爱开玩笑。他天生的性格偏偏就想快速实现理想。他一直计划着,先吞并赵族人得地盘,再借助强大的武力将晋国变成自己的财产。

        要知道,在分封制度下想要扩充自己的封地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找个合适的理由占领其他诸侯的封地,再借天子之口名正言顺的将抢来的土地封于自己名下。所以即便单纯因为赵氏铸鼎重现法律,还不至于严重到要用战争来解决的地步。权贵们也会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理由来发动战争,以减除异己,扩大封地。

        显然,赵无恤被自己父亲赵简子以往呼风唤雨的错觉麻痹了,完全没有意识到赵氏面临的危险,依然浑浑噩噩的过活。眼下各氏族的势力逐渐壮大,早就对赵族封地垂涎已久得智瑶蠢蠢欲动。

        于是,范氏,中行氏,智氏以赵氏作乱犯上不敬国君的名义对赵氏发起了战争,史称“晋阳之战”。赵氏难以抵挡突入袭来的大军,节节败退,最后赵无恤带领着最后的武装力量退守到老家晋阳。而那些如狼似虎的大夫们颇有要一举灭亡赵氏势头。

        赵氏被围,水淹晋阳,晋阳城内“易子而食”、“烧骨为炊”陷入绝境。赵无恤多方求助皆无援手。

        由于各利益集团之间各怀鬼胎。中行氏,范氏,智氏,的真正意图天下皆知,攻城战历来都是牺牲最大的战斗,到了晋阳成地下该冲锋的时候却无人出大力进攻,都想保存实力以作为战胜后博弈的资本,像这样的情况在战国的历史里会无数次的重演,其中包括中学课本里讲过的五国伐秦,秦国人打开大门都没人进攻的戏剧性场面。加之卷入战争的几个诸侯深陷持久消耗的战争泥潭中。这让长期绝望和求援无果的赵简子从中找到了反败为胜的机会。

        长话短说,赵无恤派出使者带话给一直在观望中的魏、韩两家,表达了联手赵氏,灭亡其他卿大夫瓜分晋国土地的想法。从实际出发来看我认为,韩、魏,会同意帮助赵国。

        如果帮助赵氏联手打败其余诸侯,赵氏自然分到的土地是最少的,赵氏也同时会俯首称臣,消灭劲敌的同时,收获一个“小弟”。这样算来韩魏两家得到的利益是最大的。

        如果韩魏两家选择不帮赵氏,待其他诸侯吞并赵氏封地,实力壮大,元气恢复。下一个被灭亡的指不定就是自己,显然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坐以待毙。

        可能当时的“魏”、“韩”两家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最终同意了与赵国的联盟。

        韩魏两家趁范,中行两家重兵在前线之际偷袭他们的封地。前线的中行氏、范氏不得不撤出战斗,大军急速回撤慌张投入战斗,最终以全军覆没结尾。剩下智氏继续围困赵氏。赵氏最终联手韩魏掘开淹没晋阳的堤坝,大水冲向智氏军营。最终智瑶见大势已去,自刎而死。

        到此晋国已被消灭到绝大多数的卿大夫。三家分晋正式完成,三个氏族正式改称“三晋”(赵国,魏国,韩国)。这一年是公元前438年。

三,战国之初的局势

        公元前五世纪下页,战国正式开始了。

        赵国经过了晋阳这一役换来了数十年的安定,曾今牛的一塌糊涂的的智瑶沦落到了尸骨无存连头颅也要变成一件赵无恤手中把玩的“精美的漆器”的地步,智氏就此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中。

        此时“赵魏韩”三国势力几乎是一股力量。所以三晋任然是天下最强的国家联盟,其中属魏国的实力最为雄厚。撇开三晋先不说,齐国此时也正直发展期,春秋后半期就消失在国际舞台上了,但不可忽视的是齐国是目前为止唯一能和三晋稍作抗衡的国家,楚国、燕国、鲁国、中山国、等一系列不温不火的国家更是在历史的压力下变成了随波逐流者。然而后世人所谓的“暴秦”,现在还只是个刚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国家,怎么形容秦目前的实力呢,我们用历史说话;到了秦献公(前424—362年)在位的几十年都不断地被魏国痛扁,一直守在函谷关不敢向中原发展。直到秦孝公启用游学士子卫秧(卫国的一个叫“秧”的人称为“卫秧”后世因为其封地在商地史称“商鞅”或“商君”)秦国才慢慢的变得强起来。这段最为精彩的历史我会在后续详细的讲解。

        目前的局势就是,中原地区有“赵”“魏”“韩”,北方有燕国、齐国与之制衡,南面有楚国和鲁国不参与争斗,西边有秦国这会儿还没人把它放在眼里。其余小国在各个大国的夹缝间艰难求存。周天子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战国前期的争斗就要从这样一个明了的局势开始,接下中国历史会翻开“战国”这最为精彩的一页。

相关文章

  • 战国序

    战国序第一章 一,战国到底是什么。 三国里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尧舜禹圣贤立夏。到商汤灭夏桀,再到周武...

  • 赏析曾巩的《〈战国策目录〉序》

    原文: 《〈战国策目录〉序》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

  • 杜甫诗中常用的十五个典故(1)

    巫山云雨、朝云暮雨、阳台梦 译文 :比喻男女欢会。典出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序》: 楚襄王 与 宋玉 游 ...

  • 2020夏·苏州博物馆古中山国特展

    鲜虞风云——古中山国文物精品展 序 据《战国策》记载,战国时到有“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千乘之国中的中山国是唯...

  • 赵武灵王

    序 黄帝之后,有赵雍者,为中华第一伟人。 战国时代,是群雄并起,策士纵横,英雄辈出的时代。为了争霸...

  • [玄幻]蝠人传(1)

    <序> 蝙蝠,通“福”,吉祥之意。 秦有名士甘罗,战国名臣甘茂之孙,自幼聪颖,喜好奇谋异术,智谋更是在他爷爷之上,...

  • 文心雕龙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解释说,“文心”指“为文之用心”,“雕龙”取战国时驺奭(Zōushì)长于口辩、被称为“...

  • 【每周人物】汉初三杰之留侯张良

    【序】 张良是韩国人。 韩国在哪儿呢? 笼统点来说,是在今日河南与山西之间。 在战国时期,它被秦、魏、楚三国环绕,...

  • 朝云暮雨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见高唐之上云气变化无穷。宋玉告诉襄王说那就是朝云,并说:“昔者...

  • 古文诗词常用的典故:巫山云雨(一)

    别说读书苦,那是你看世界的路—— 【典源】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见高唐之上云气变化无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战国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mrx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