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微信好友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里工作,平常公司有什么动向、领导都喊了什么口号,都会发个朋友圈。前两天,她在朋友圈发了几张公司内部庆祝双十一的照片,多是些吃吃喝喝、举杯庆祝场面,并写到“We are a family,forever”。
一个人以所在的组织为荣,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在某一个欢快的时刻,把公司当成family,把同事当成家人,无异于在商务宴会上喝大了进而跟合作伙伴称兄道弟一样无聊。
不管你此时多受器重,公司也不是你的家,与同事的合作再亲密无间,彼此之间的关系也远达不到家人的级别。严格来说,一个团队更像是一支球队,球队只会让能为赢得比赛做出贡献的人加入,否则就必须离开,即使你曾经立下赫赫战功,即使你为它贡献了你最宝贵青春年华。
你的价值只在于增量,而不是存量。
在我父辈的那个年代,一个人要是进入了某个单位工作,基本上一辈子就交在那了。但自从98年中国第一波下岗潮开始,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就开始发生变化。到现在,如果还有人想要把自己的未来寄希望于一份“稳定”的工作,动不动就forever,那只能说这人“too young,too simple”。
前段时间网上有几篇关于35岁中年危机的文章转发量很大,内容我没细看,大概意思还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
企业招聘员工有一个前年不变的准则:效益成本比最大化。而符合这一原则的人,大多都是处在25到35岁左右的青年人。
年龄再大一些,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下,出去创业的风险太大。留在企业里,最好的出路就是成为高级管理者或者尖端技术人员,可高级岗位在任何企业都属于极少数,这就注定了多数人还是要从事与新人差不太多的工作,而相比之下,他们在年龄、体力和薪酬上又处于劣势。
就像我们在选酒店的时候,要么图价格便宜选择快捷酒店,要么讲究档次选择五星级的,最尴尬的就是那些三星、四星级酒店,要价格没价格,要档次没档次,缺乏市场竞争力。
每个人的境遇,基本都与他的思维方式有关。而职业危机,往往源自于只看重存量,而不重视人生增量的思维方式,类似于行为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叫做“所有权依恋症”,主要包含三层意思:
1、人总是会迷恋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2、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得到什么;
3、总是假定别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我们一样。
比如,自己的孩子就是比别人的好,老房子就是住着舒服,母校自己可以骂,别人就不行等等。
同样,当以一个人拥有一份体面、舒适、暂时也相对稳定的工作的时候,很容易对工作本身形成情感上的强烈认同甚至是依恋,形成管窥效应,从而难以接受本职工作以外的新知识、新思想和新趋势,哪怕自己所在的行业正走向没落,依然会用自己有限的认知,在心里维护着所在企业或行业的基业长青,直到有一天不得不被迫离开的时候,才发现外面早已经变天了。
在医学界,判定一个人死亡的标准通常是瞳孔放大,脑电波消失以及对外界的反应停止。而如果把人的能力和认知看做一个生命体,当他对一切事物的判断是稳定的,对外界的反应是固定的,并停止成长和自我进化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能力和认知已经死了。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有十年的工作经验,也不过就是把一年的工作干了十年而已,就像那句广为流传的段子所讲的,“有些人25岁就死了,但是要到75岁才埋葬。”
存量,也许能在短时间内带来生活上的保障,但是它不会给你未来,人生只有持续进化、不断开拓才有希望。
记得多年以前,我第一次离开家去外地生活,打包行李的时候,老妈帮我往箱子里塞了几条新毛巾,并对我说,以后缺毛巾床单之类的,别在外边买,这几年家里存了好多。后来这些毛巾在我第一次洗的时候就破了洞,因为存放的时间太长了。
经常听到有人说,你看某人拥有亿万身家,存的钱估计几辈子都花不完。真是这样吗?实际上,即使他真的几辈子都没花完,也是因为他有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而并非存款本身。否则别说几辈子,估计几年就差不多了。
钱的作用是让人做有价值的事,而不是存起来用于享乐,和人一样,钱也是有性格的,其本性就是增值,如果你没有能力让它以该有的效率增值,它就会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离开你。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调查发现,那些中了大奖的人穷人,在几年之后依然会回到原来的窘迫状态。
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当中,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坦森讲述了大量的商业案例,只为了说明一件事,大企业的衰败并非源于管理不善,而是因为他们过于依赖已有的优势。
前段时间,《战狼2》让吴京着实火了一把,有评论说《战狼2》之所以大卖,靠的并不是吴京的个人能力,而是影片的主题将大众的爱国热情彻底点燃了。对此,我并不持相同看法,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另一个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点燃大众热情的不是别人,偏偏是吴京呢?
如果深挖一下“战狼”背后的故事,答案就很清楚了。要知道,为了拍摄《战狼2》,吴京可是整整7年都没怎么接戏,还专门用了两年到部队体验军旅生活,最后因为拍电影钱不够,把房子都抵押了,要说还真有点壮志断腕的精神。
当然他也可以在这几年里,凭着之前积累的人气,演几个普通的角色,上个综艺节目,钱不会少挣,更不用卖房子,当然也就不会有今天的五十多亿的票房神话。但在存量和增量之间,他选择了增量。在采访中吴京说:“我不怕从头开始。”
记者问吴京,现在你给《战狼2》打多少分?吴京回答:“0分”,并非矫情,他进一步解释到,在杀青之前,我可能会打100分,因为我已经尽力了,但从杀青那一刻开始,无论未来票房多少,它对我来说就已经是过去了,所以是0分。吴京看得很明白,《战狼2》真正带给他的,不是几十亿的票房纪录,而在他在拍摄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和成长。
应对策略
在创业领域,为了避免自己受到已有资源的局限,很多创业者都有一个心法,他们时常逼问自己:“假如今天公司已经一无所有,接下来一定要去干的事情是什么?那现在就去做那件事情。”
英特尔公司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硬盘制造商,从1968年起,公司的主要利润都来自于硬盘业务;直到80年代初期,日本硬盘业务异军突起,英特尔连续6个季度业绩下滑,如果再没有起色,时任英特尔总裁的安迪·格鲁夫就要下台,而英特尔的业务也很可能将从此一蹶不振。
格鲁夫在一次会议结束后问摩尔:“如果我们下了台,你认为新进来的那些家伙会采取什么行动?”
摩尔犹豫了一下,说:“他们会完全放弃存储器的生意,而转做处理器。”
格鲁夫目不转睛地盯着摩尔:“既然这样,那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动手?”
结局你已经知道了——英特尔现在是世界最大的微处理器生产商。
抛弃“所有权依恋症”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学习,跨界学习”,“假装自己一无所知 ”,”假装自己一无所有” 。
就像乔布斯的那句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