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肾是收拢人体的精气形成津液、滋润整个身体的一种能力。
脾胃运化食物,产生气血,脾胃运化出来的是后天之气。气血先到肝,在肝这里,和肾送来的先天之气混合,合成一股,过去道家称之为“混元真气”。在肝这里生发,推动咱们旺盛的生命力,一边生发,一边消耗,消耗了一部分用来疏通管道,维持身体的弹性;剩下的送到心,滋养心神,心里面住着元神,元神吃掉一部分气血;剩余的分了两股,一股送给脾胃,另一股下降到肺;到肺这里,又消耗一部分,提高肌体的免疫力,滋润皮肤、毛发;再剩余的到肾,正常情况下也分成两股,一股收藏起来,另一股进入下一个循环,上升到肝。
肝气为什么能够上升?是肾推动的。肝气上升的动力就是靠肾来提供的。
当气血不足的时候,元神会消减每一个脏器的消耗。当一个脏器出了问题,需要大量的气血进行修正的时候,元神也会尽可能地调动气血过去,确保生命安全。
当肾虚的时候,元神会消减所有脏器对气血的消耗。中医讲,肾主津液,肾气不足,津液就少,润滑就不好。
脾主运化是功能,土爰稼穑的特性。肺主肃降是功能,金曰从革是特性。肾的功能是肾主收藏,肾属水,水曰润下是特性。
肾是阴极阳升的转折点。肾主收藏,要把剩余的气血存起来。脾是搂钱的耙子,肾是存钱的匣子。脾负责从食物中提取正气,转进来正气;如有剩余的气血,就会收藏于肾。如果剩余的气血多,说明其他脏腑的气血都得到了充足的供应。
肾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润,滋润全身,一个是收敛全身的气,让它往下走。气从肝上升,到心开始下降,是肾吸引气血往下降的。
哮喘、咳嗽、脸上长痘,慢性咽炎、支气管炎、包括肺气肿、矽肺等各种呼吸系统的疾病,中医在治疗的时候,都要补肾。为什么呢?这些病都是因为气降不下来导致的。如果肾没有力量,就无法引动气息往下走。所以从根子上来调理的话是以补肾为主,以润肺降火为辅。
肾司二便,大小便都受到肾的管理。也是因为这个“下”的作用。惊恐伤肾。人为什么能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呢?是因为肾有封藏固摄功能。恐则气下,人在极其恐惧的情况下,气过多地往下走而上不来,处在五脏最下方的肾就不能顺利工作,不能封藏固摄,失去了控制大小便的能力,就会造成大小便失禁。
湖南著名的老中医肖立渭,曾经治疗一个发烧烧哑巴了的孩子。这个孩子才五岁,发烧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说不出话了。辗转了好几家医院,治疗了半年,吃了很多中药、西药都不行。肖老先生看完了之后,跟孩子的爸爸说了一阵子话。爸爸就把孩子带到一个很偏僻的小河边上,跟孩子说,你叫爸爸,不叫就不要你了。这孩子叫不出来,爸爸转身就走。孩子吓得小手抓住爸爸的衣服,哭哭啼啼的在后面跟着。爸爸回头恶狠狠的扇了他一个嘴巴,一把把他推到河里去了,然后回头又走。这个孩子在河里扑腾着,一下子就喊出来了,爸爸!这一声喊出来,病就好了,以后就正常说话了。
这个病案听起来有点神奇,是吧?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这个大惊之下,肾气下泄的结果。这孩子的病,我们叫痰迷心窍,感冒受了寒,没治疗彻底形成了痰瘀,把心气往下走的路给堵上了,在极度害怕的情况下,他肾气发动,引动正气下降的能力很强,正气往下一冲,痰瘀冲开了,病也就好了。
范进中举也是痰迷心窍。高兴的时候容易痰迷心窍,害怕的时候,肾气催动气往下走,把这个痰就带下来了。
一个人如果经常无缘无故地出汗,这就有问题。盗汗,会盗取身体的正气。
肾主骨生髓。胃液、肠液、前列腺液、各种内服脏器所分泌的液体,都是肾气形成的。所以中医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人体的这些液体,把它叫做津液。金精玉液,这些东西都是人体的精华,这些东西越多,人的健康状况就越好。
肾虚是一个症状,一个结果,而不是病因。虚的原因是漏,出虚汗、盗汗,这就是漏的表现。这是因为存钱的匣子出现了漏洞,真正的明白中医会和你说固肾。固肾是让他更稳固、更坚固,让它别漏。你必须先固,固了之后再补,效果才能长久,否则你补进去的东西,很快又漏光了,效果只是暂时的。
肾就像一口锅,锅里的水少了,原因是锅在漏,想让水多一点怎么办?首先是补漏,直接添水,很快就又漏光了,过去的中医称扶阳的补药为“伐阳之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