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环节当中,余老师带着学生进行赏析的积累。
首先,余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几个问题:
第一,这首诗的主旨表现在哪两个字上?
问题二,“车马喧”这三个字妙在哪里?
问题三,从炼字角度欣赏“悠然”一词。
问题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问题出示出来之后,余老师略微做了讲述,学生针对问题开始思考,然后动笔书写,教室里非常安静。
几分钟后,师生们一起开始交流。
。。
第一个学生选择了“车马喧”这一问题进行表达,他结合了《陋室铭》文中的句子,与“车马喧”有相同的意味,都是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余老师对这个学生的回答做了肯定,指出“车马喧”就是社会的争斗,非常好。
第二个学生选择了“此中有真意”的理解,他理解的真意是人生的真谛。
余老师进行了肯定,并补充说,这里的真意,还应该是大自然的美好生活。
第三个学生理解了“悠然”这个词,是一种闲适自得的生活。
余老师也进行了肯定,并指出了悠然不仅仅是写诗人和南山的内心交流,“采菊东篱,山气日夕”都是一种悠然,同时也提到了“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刷子李刷墙的动作,同样也是一种悠然。
第四个学生针对“欲辨已忘言”展开了言说,诗人忘言,就是没有把大自然的真意直接表达出来,是一种不与尘世相争,不与世间人接触的想法。
余老师也给予了肯定,虽然诗人没有言说,但是主旨应该是比较鲜明地表达出来了。
第五个学生想出了一个问题,他觉得题目中的“饮酒”是表现他的一种状态,对田园生活的陶醉。
余老师对学生的言说报之微笑,说诗人的组诗都是以饮酒来命名的,每首诗主旨不能是饮酒。
。。
接下来两个学生,都针对“心远地自偏”篇展开了对话。
一个学生说“偏”指的是幽深静谧,“自偏”就是自己向往幽深静谧,不受干扰。
另一个学生却认为,心远是陶渊明心境的一种清净与高远,所以他是因为心静,才听不到车马喧,满心感受到的都是大自然,并且沉浸此中。
这时候,余老师含笑点头,在屏幕上出示了这首诗的主旨。
“心远”就是全诗的主旨,心远地自偏,表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我们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了心境高远的心,所以就有了自己悠然自得的情感世界。
有诗人评价陶渊明的真意,就是八个字:安贫乐道,崇尚自然。
的确呀,人生的真谛,对于陶渊明来说,就是安贫乐道,于是他就归隐了。
。。
四个问题,学生进行分析,可以说是头头是道,可以说是精彩纷呈。
余老师穿插其中的点评,更是由这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无论学生回答什么,他都能够及时地予以肯定,不仅使学生感受到陶渊明作品的盎然诗意,精致优雅,更能让学生体悟到了诗词当中深邃的哲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的最高层次,不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给启迪学生的智慧。
。。
最后,余老师对这首诗作的表达艺术进行了整理,屏幕上出示了四个词——
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手法,
高远的意境,美好的哲理。
余老师又做了解释:陶渊明的这首诗,语言浅显但不泛精美的描写,表现出了高远的意境,也为我们揭示了美好的哲理。
这样的结束语,极为干脆利落,没有一点点的拖泥带水的感觉。
这样的四组短语,精炼而准确,不仅仅是余老师对文本对孩子对诗人的深刻理解,同时也是把师生一体的内在体验外显,这是余老师出神入化的课堂驾驭能力,才能够做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