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整理房间的时候,突然有种心力交瘁的感觉。看到这满屋子的混乱就觉得整理房间是一件特别累人的事。
朋友在旁边戏称说:“一个人房间能够体现你内心的状态。你的房间这么脏乱,那么你的内心也是杂乱无章的。”
我当时有种被击中的感觉,这句话之前也是听到过的,但是现在这个时候听起来感觉特别真实。
我把那些压在柜子下面的衣服扒拉出来,一件件叠起来的时候也在重新打量着自己去年买的衣服。心里便有些奔溃:这些衣服我当时到底怎么会去买的。
我拿出一件对着朋友说:“这件衣服的泡泡袖那么大,撑的我的肩膀都变宽了,我当初怎么会去买的?”
同样有疑问的还有她。
“你去年不是还很喜欢这件衣服吗?当初看到它的时候就非要买,连价钱都不还了。”
买这件衣服的时候其实我还有印象,当初穿在身上的时候的确觉得自己光芒万丈,美的不行。可是现在我看它就觉得看到一块脏抹布一样,直想扔掉。
安妮宝贝曾经写过一段话:每个人的基因是都有喜新厌旧的成分,每次买衣服的时候,会问自己,能穿它多久。买一样东西很简单,但是难的是随着我们使用次数的增多,它们往往会褪去原先新亮的颜色而变得暗淡,一个人对待一件用久了的东西的情感直接反应出他的喜新厌旧程度。
而生活最让我们失望的是,我们的喜新厌旧似乎是一种天生的、自带的属性。
很多时候的喜新厌旧,我们无法控制。
我大学这一届的同学,从去年到现在,有些换工作已经四五次了。他们说起以前的工作,颇像一个男人满脸嫌弃地提到自己的糟糠之妻的语气。
我有次单独找一个跳槽频繁的同学问:“你怎么就不擦亮双眼,好好找一份工作定下来。”
“因为我总想着下一份工作会更好,再说了,我也想去尝试一些新的职位,多积累经验,以前那些工作做起来没劲。”
“那你知不知道你这样频繁的跳槽对你影响不好。”我想要试图改变他的观念。
“我也知道,可是我控制不住啊,我总是一份工作做了一段时间就觉得很难再有动力继续往前,总想着换份新的工作。”
像我这位大学同学的人应该不少,只不过他们有些不是因为工作,而是其他事情。比如 :像我自己,衣服穿了一段时间会渐渐的不喜欢这件衣服了。
因为可悲的是:人的本能是脱离理性思考之外的一种东西。所以,哪怕你告诉自己,你不应该这么做,但是下一秒你就会把自己的这种想法抛之脑后,有时候我们还无法了解自己。
心理学上的边际效应就是在描述人类厌倦一件事情的过程
前几天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丈夫在房事后与妻子探讨起为什么女性相比于男性,更倾向于忠于同一个性伴侣。丈夫从生理机能上来分析,认为这是一种非常符合经济学原理的性别趋势。
因为在房事中,一般男性相对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劳动以及生命消耗,每一次的这些成本是保持不变的。所以在长久的性关系维护中,男性本身的价值比较稳定。而女性最大的价值在于其首次裸露的"知识产权",而后其角色本身相对来说成为一个配合者,劳动成本很低。
这即是经济学上所说的"边际效应递减率",女性的边际价值相对来说,递减速度快了很多。
当然,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是喜新厌旧。寻找新的异性,也只不过是开启了新一轮的强刺激到弱刺激再到无刺激的过程。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有时异性找得多了,本身也会变得乏味。
以至于出现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的悲叹——每个女人之间,至多只有百万分之一的差别,而这也是生活最令人失望的地方。
第二个则是贝勃定律点出了喜新厌旧的原因:对于相同东西,第一次刺激会冲淡第二次刺激。
在量化的检测中,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的砝码,这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码,他并不会觉得有多少差别,直到左手砝码的重量加至306克时才会觉得有些重;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才能感觉到重了。也就是说,原来的砝码越重,后来就必须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觉到差别。
而善用贝勃定律的关键就在于,找到可感知的临界点,避免因为"刺激被冲淡"而被人忽略。
其实很多人也都在不知不觉地在生活中使用着这一狡猾的定律。比如在处理两性关系时,很多人都喜欢玩暧昧,保持若即若离的感觉,就能产生让人欲罢不能的效果。
一切的一切,就是为了让人们感知到"差别"的存在,从而达到充分刺激的效果。而最令人失望的就是,这种的现象会一直存在着,所以无论我们如何避免,我们都无法跟人的本性做对抗。
回到文章的那个故事:几天之后,妻子出轨了。丈夫气急败坏地声讨其妻子的不忠,而后者只是解释说,她正在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讽刺的是,被丈夫用来解释为何男性更容易出轨的"边际效应",结果成了妻子出轨的直接原因。而妻子的行为本身,却完美地运用了"贝勃定律",简单粗暴地刺激了丈夫的麻木神经,打败了自己的边际效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