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化苦旅》寻找中国文化的根

《文化苦旅》寻找中国文化的根

作者: Goldie_Zhang | 来源:发表于2023-08-17 21:28 被阅读0次

在文化被封藏的地方寻找文化,自然是一场“苦旅”。

《文化苦旅》全篇透着一种宏大而凄苦的美感。我评价的过多反而是献丑了~先分享其中一些让我大受震撼的语句(恨不得把整篇文章的句子都复制过来了,只能从精华中筛取更精华的部分)。

-就像世间很多行业一样,活儿越多的等级越低,活儿越少的等级越高。这事又带来一番蹊跷,等级越低的日子反而越好过,等级越高的日子反而过得不好。

-他像一个手艺最好的大厨,将文字洗切的恰当好处。诗般的优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这是我碰到最多的提问

我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地球不存在一种“全能文化”。中国在封闭环境中埋头耕作,自给自足,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对外远征掳掠。

-我从来不相信任何霸权言论,只愿意观察山河大地的脸色和眼神。偶然抬头看天,猜测宇宙是否把地球忘了。忘了就好,一旦记得,可不是玩的。

-只有走在路上,才能摆脱局限,摆脱执着,让所有的选择、探寻、猜测、想像都生机勃勃。

-中国后来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杰出学者选拔为无所专攻的官僚。

-人对自然力的调理,居然做的这么爽利。如果人类做什么事都这么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样。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真正的欢乐不可能重复,就像真正的人性容不得刻板。

-它总在的,看也在,不看也在,那么,看又何益

-康德说,滑稽是预期与后果的严重失衡。

-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唯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文字太美了,说多反而献丑。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

-无言的大地,有多少地方值得我们跪身,又有多少地方需要我们谢恩。

-这个政权本身并没有留下片言只语,就像一个没有留下遗嘱的亡故者,只能靠着一些邻居们的传言来猜测了,而且,那些邻居也早已枯萎。

-斯坦因看到的,是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历史很漠然,在多数情况下不讲曲直,不讲感情。比历史更漠然的是自然。朝代的更迭以百年计,火山的动静以万年计。

-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理。

-他越发努力,似乎怕大家失望,也似乎是怕贬低成异类。

-文明的脆弱性就在这里,一步之差就会全盘改易。而把文明的代表者逼到这一步之差境地的则是一群小人。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归功于中国的独特国情。

-但可爱、高贵、魅力之类往往既构不成社会号召力,也构不成自我卫护力,真正厉害的是邪恶、低贱、粗暴,它们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

-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在中国,许多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虽然堂而皇之地传之久远,却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我们缺少人类普遍意义上的价值启蒙,因此这些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大多是从封建正统观念引申出来的,带有很大盲目性。先是姓氏正统论,由姓氏正统论扩而大之,就是民族正统论。

-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这是中国人面临最大的冤屈和灾难时的惯常心理逻辑。一切理由都没什么好问的,就算是遇到了一场自然灾害。

-在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之前,他们一直处于两难的困境之中。他们立誓要带领民众摆脱贫困,而要用革命的手段摆脱贫困,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剥夺富裕。要使剥夺富裕的行为变得合理,又必须把富裕和罪恶画上等号。当富裕和罪恶真的画上等号了,他们的努力也就失去了通向富裕的目标,因为那里全是罪恶。这样一来,社会改革的船舶也就成了无处靠岸的孤舟,时时可能陷入沼泽,甚至沉没。

-中国许多方面的历史总是无法写得痛快淋漓、有声有色,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这种代表性人物之间必然会产生的恶性冲突。

-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甚至终身陷于囹圄,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这正像有的人,不管如何追赶潮流或身居高位,却总也掩盖不住内心的卑贱一样。

-我头顶的喜马拉雅山,以极端的地理高度给了我一种思维高度。它让我一再移位,设想着它俯视世界的清冷目光。在它的目光里,人类的出现,文明的构成,都是在最近很短时间里发生的小事。它的记忆,无边无涯,绝大多数与人类无关。

-正在快速积聚财富的中国人,有没有想过自己今后的生态模式呢?财富无限而生命有限,当人生的黄昏终于降临,你们会在哪里?

-本来,人类是为了摆脱粗粝的自然而走向文明的。文明的对立面是荒昧和野蛮,那时的自然似乎与荒昧和野蛮紧紧相连。但是渐渐发现,事情发生了倒转,拥挤的闹市可能更加荒昧,密集的人群可能更加野蛮。

-真正的强健不是呼集众人,追随众人,而是逆反众人,然后影响众人。大勇似怯,大慈无朋。

-沧海滴水,何问凄源?来自无限,归于无限。

-They have said.

What said they?

Let them say!

为了避免断章取义,还是建议读原文。体验原汁原味的文化探寻之旅~

相关文章

  • 文化

    树没有根一定会死亡,我想文化也是如此。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是有根的文化,源远流长,教导华夏子民寻找本源、回归...

  • 文革使中国文化断了根吗?

    有人说文革使中国文化断了根,文革真的使中国文化中断了根吗?其实文革对中外文化采用的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 牌坊背后的思考

    余秋雨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看过他的《文化苦旅》、《山河之书》、《千年一叹》、《何谓文化》及新书《中国文化课》。如今...

  • 2019-07-18

    早晨和客户的对话,离种种边见,才能通达真意。中国文化真的很伟大!复兴中国文化。中国的根文化,就是太极文化、道文化。...

  •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早晨和客户的对话,离种种边见,才能通达真意。中国文化真的很伟大!复兴中国文化。中国的根文化,就是太极文化、道文化。...

  • 我承认未曾经历沧桑

    《文化苦旅》—— 我承认未曾经历沧桑 这是余秋雨的一部文化散文集,本书通过对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把笔触指向...

  • 中国文化根

    导入 课前播放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视频 从桥导入,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桥,有形的桥和无形的桥。学生列举。通过各种桥文化,以...

  • 16.《敦煌》之《探险者来了》随想

    敦煌,是中国文化的骄傲,也是中国人心头的伤口! 若干年前,看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清楚地记得开篇就是《道...

  • 2019-09-25

    浅论秋雨散文 以前读过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被他的文笔所折服,他对中国文化的实地遗址寻访,用散文的形式把它表现...

  • 儒释道文化离了心,还能构成“家”吗?

    在中国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是中国文化的三条根。那么,中华心学就是儒释道文化的精髓。儒释道文化离了心,就构不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化苦旅》寻找中国文化的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myr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