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说你在下午四点来,从三点钟开始,我就开始感觉很快乐,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来越感到快乐。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发现了幸福的价值,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准备好迎接你的心情了。”
这是《小王子》中我很喜欢的一句话。知道你会来,所以我在等。连等待都是幸福在蔓延,那是幸福降临前的发酵,那是甜在心里的时光。
曾几何时,仪式感这个词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出去吃饭,饭菜就绪,准备下筷,等等,我先拍照发个朋友圈。出行上车前,等等,我先拍个照,咔嚓,一个捂着身份信息只留目的地的照片产生了。有时候,这样的朋友圈是为了变相告诉别人我近期不在家,有事儿电联,但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某种优越感,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强调仪式感无可厚非,这本身是对生活的一种尊重。但过分强调仪式感,就是做作,我们周围中并不乏这样博眼球,博出位的鲜明例子。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个说法,如何在餐桌上通过关键词提炼评价一个人的品味。西餐、甜品和景点。对于装腔作势,爱慕虚荣的人,你任意提一下,ta就会滔滔不绝。并且开场句式一般是如下,哎呀,那个我去过,我去,这个我懂,哎呦,这些我知道。你只需要眼中闪着小星星,不时发问两句,就毋须担心冷场了。
一般用这种句式给你讲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曾经地位优越,后来失败的人,虎落平阳。另一种是,刚刚脱离失败,第一次或者仅有的几次接触过这些东西,充满新鲜感,非要给大家当当老师,显得自己很专业,因为要显得专业,因此多用肯定句式,有人提出异议的时候,都会指责你说的不对。就算真的被人指出错误,也就一言不发,但绝不会承认。我们日常多见到的是后者,总有一些人喜欢高调四处炫耀以来证明自己的无知,不是么?
生活这么忙,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你怎么样,关我屁事,我怎么样,关你屁事。做好自己事情,不要对别人指手画脚,也不要假惺惺地故作聪明,人在做,天在看,公道自在人心。
有两种人最讨人厌,一种是不拿规矩当回事儿,一种是太拿规矩当回事儿。最令人反感的是将二者融汇贯通的人,对别人装模作样讲究条条框框的规矩,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时候却狠狠地践踏规矩。
做人似乎还是要真诚一点。本就凡人而已,没必要高调地标榜自己。对于我而言,很多时候还是要学会独处,向内求得心灵的平静。
愁来愁去,闲愁最苦。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毋须一定要加入把自己看得伟大。对于烦闷,当有不屑的看待,多留心生活中细微之处,多板砖弄瓦。加入一些不喜欢的小玩艺儿,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真正的智慧不是你对这个世界的深刻认知,并在其中发现了内在秩序、逻辑和精神性。真正的智慧,在于明了是你的内在秩序、逻辑和精神性创造了你对这个世界的深刻认知,并能永远改变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我认为有这样一个反馈环非常重要:在这个反馈环中,你会不断地回顾自己所做之事,每时每刻质疑自己,并反思如何把事情做的更好。
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会低下头,用一颗谦卑的心态面对生活。至于以前犯下的过错,我请求得到命运的宽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