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683355/3e6897034891c3c4.jpg)
如今对于年过五十之人,如果提起看电影似乎是一件比较遥远的事了。这个年龄的人的童年对电影的渴望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和经历。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每次村里来了放电影的,小朋友们放了学基本是不回家的,先要跑到放映场地占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有的用木棍画一个圈或画一个框,有的用小石块垒成一块区域,这就代表着自己的观看电影专属区。有个别强势的“好孩子”会把这个专属区设置得很大,以显示自己的权利和能力。但这一切在不久之后,电影即将开始时,被前来观看电影的大人们挤占去了。
后来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村里有个别人家有了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几乎全村人都跑到有电视人的家里观看电视剧。一个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放在院子里,观看的人挤在电视机关,有的坐地上、有的坐凳子上、有的站着、有的站凳子上,几乎挤满了整个院子。
那时候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看电视,大都不追求剧目,只要放映和播放的电视剧,无论哪一部都被人们所喜爱,而且每次都看得那么津津有味、那么忘我投入。从没说过哪部电影哪个电视剧拍得不好,哪个演员演得不行的时候。
不知从何时起,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少对看电影那么投入、对电视剧那么忘我了。虽然后来到了部队每周都可以看一场电影,但是对电影的痴迷感觉没有那么强烈,而大多时候是当成一个任务去完成。而在村里观看电影的体验再也没有经历过了,至于电视剧,如今已经都很难坐下来从头到尾、完完整整地看完了。
而最近因单位牵头与某影剧院达成协议,给予会员优惠,便带女儿利用周末时间去观看了国庆上演的大片《志愿军:雄兵出击》,之后又在电视上的电影频道观看了一部《打过长江去》,让我对当今的电影和电视剧有了一个自己的观点。总体感觉电影的拍摄质量要比电视剧拍摄质量要好,无论是从剧情的衔接上,还是从演员的表现上。
就拿《志愿军:雄兵出击》来说,虽然对于抗美援朝战争已经基本了解了整个过程,对于整个战争的惨烈也有了心理预期,但真正到了影剧院再看时,仍然令人振奋、热血沸腾,既能让观众产生代入感和画面感,又能令观众不由自主地泪流满面。至少我看了后,给我的感觉那是在打仗,不是儿戏,更不是小孩子过家家。
而如今的电视剧,特别是几十集都不完的纯属胡扯的那种电视剧,看了之后总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不是矫揉造作就是把战争当戏说,这在某些抗日神剧中特别明显。表现抗战决心和情感是必要的,但要是演过了就令人感觉太假了。
如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要想演好过去时代的剧作,既要把握现代人的心理和文化需求,又要符合过去时代的人物情感。切不可把当今的“处事”之道(如恋爱方式)拿到过去那个时代,更不能把太多的“儿女情长”掺入到战争当中,因为战争是不需要情长的,而是越简洁越好,就像孙犁的散文一样短小精悍、情义满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