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家里的老二,我这一辈里最小的孩子之一,从小都是被众人呵护的对象,俗话说得好,天塌下来都有一个个子高的人顶着。对我来说,天塌下来,我有爸爸、妈妈、哥哥……何况在家里,我从来没有感受过天塌下来。
今年大二,大龄单身青年,可能自小学三年级起寄宿学校,所以一路读书的日子从不想家,从来不觉得家里人应该左右自己的情绪。因为太受庇护,所有一直像是长不大的孩子。
从小喜欢吃鸡胗,家里但凡杀鸡,鸡胗总是归我的。一个鸡胗切成很多块,爸爸夹,妈妈夹,哥哥夹,最后总是进了我的碗里。我觉得理所应当,我喜欢吃自然就是我的。
可是这两年不一样了,我成年了,一方面再也不争吃,另一方面,家里多了个侄子。
14年的时候哥哥结婚,第二年家里就添了新丁,到今年也就快5岁了,是个古灵精怪的男孩子。我家如今的小霸主,家里所有人呵护的对象。
照顾吃,照顾睡,霸占电视剧……当然还有我喜欢吃的鸡胗,哥哥、嫂子、爸爸、妈妈,然后是我,都在往他的身上庆祝的温暖与热情。
这个过程很奇妙。就像四季交替,新一代人的来临,替代掉老一代的位置,而我是那个老一代。
父母之于我们自然又是更老的一代。这样的感觉很有趣。因为当你想要否认自己的长大的时候,最简单打破幻象的方式就是感知人的变更。
当你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甚至于你自己都在明显倾向于呵护,那么不长大的也要长大了。
细细思量起来,人的关于家的概念的形成,基于血缘的纽带关系,最后形成的群体生活实在有趣。一代人的情感总是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这似乎正是繁衍的价值。
最近接触到一个理论。大概是说,人生而孤独,来到世界上的除去觅食维持生命,绝对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是无聊的,为了消遣因而才会有工作,才会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甚至说文明也是为了打发无聊时光而诞生的,而就个体而言最大消遣方式就是繁衍。繁衍的意义在于寄托。
于是亲情的产生顺理成章。因为情感的寄托需要。而我们正在的生活的世界里,一辈人对下一辈人的寄托就像流水一般往下流淌。
以前常想,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对于父母的情感不如对自己孩子的情感浓厚,因为总想给孩子最好的,却忘记给父母陪伴。而事实上照着流水一般的亲情来看,这样的情感传递有一定的单向性。父母给了你,你给了孩子,孩子给了孙子……
实在有些自然而然又匪夷所思的意味。
今年21岁,对家的牵挂是在读大学的这两年里萌芽的,终归不是家里最小的家伙,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失落,但是总觉得要离开的时候会难过。
又到了开学的时候啦,说了不想待的家,总有一种眷恋的味道,有些酸涩,不甜蜜……
e��v=�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