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课记】一节太顺的课的背后

【听课记】一节太顺的课的背后

作者: 欧小丽 | 来源:发表于2022-03-27 21:52 被阅读0次

    听一节三年级的《队列表演(一)》,承载的知识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采用的方法是点子图和表格法。整体听完感觉课很顺,几乎都按照老师的预设在走,学生也没有任何的疑问产生,每次分享几乎都是全票通过——同意。这样的课放在以前,我们一定会称之为当之无愧的好课。当然,至于每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或者有真正的提升,不得而知。

    这样的课,放到现在,可能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是“基于问题生成、促进深度教学的分享式教学”,但是体现得并不充分。

    问题生成——即学生的真问题。虽然课前做了学力单,老师也进行了统计,也将统计数据给了学生,这个过程只是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思维起点在哪里,因为有数据就有比较,但并没有暴露学生真正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又尤其是几种方法的对比,只是明白了自己的差距外,以及确定课堂的教学重点外,无法展露学生的真正问题。

    促进深度教学的分享式教学——采用独立思考、小组分享、全班分享,全班分享时小组四人一人讲一种方法,全部是讲授式,只是把老师讲变为了学生讲,互动几乎没有,哪里来的深度呢?

    第二,聚焦给出的四幅典型作品,自己的作品去哪里了?从读懂到实现之间的差距,其实还是很大的。

    课前,先让学生独立做了学力单,给出了四种方法的空间,有三种都画了点子图,一种是空白。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选了四幅作品,又印好发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去读懂它们并寻找之间的联系。这就是给样本,可能会给一部分学生一定的思维刺激,但是这个环节完全看不到学生自己针对自己的现状做出的反思和提升。这里面会有三种可能:一是这些作品的确给了一些学生参考和提升;一是一部分学生停留在原地,因为这思考和他一模一样;一是一部分学生就算看到了全部,还是不知道怎么拆怎么分怎么合。如果这样的操作只给了三分之一的学生有思考,那岂不是有些浪费其他人的时间呢?

    读懂作品容易,但是要模仿和复制甚至超越的话就很难。这和练字是一个道理。

    学生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丢了自己,没有与自己对话的空间和时间,那生长的基石就是不牢固的。

    第三,课堂的精彩还是应该源自学生有精彩的观念产生

    没有真问题,分享也只是单一的——我讲你听的方式,学生的精彩观念就无法产生。后面的模仿运用,老师也只请了一个学生展示自己的例子,至于另外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得而知,马上就延伸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从课的完整性上来说,或者站着大单元的角度来说,有一定的可观之处,虽然朝向的是开放,但课堂上呈现的却是一种封闭,学生没有精彩的观念产生也就在其中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课记】一节太顺的课的背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fu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