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今天继续分享重读《好好思考》一书的感想。
01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思维模型不是万能钥匙,也要注意使用的条件和场景。
思维模型,是在某个专业里产生的,不免带着那个专业的视角,有的时候甚至是先入为主,一种日用不觉的假设。
恰恰是因为这样,也就容易存在盲点,所以当我们使用别的思维模型时,往往就能看到原来视角下看不见的景象。
就像戴着眼镜看风景一样,不同颜色的眼镜,不同规格的眼镜,戴上以后看到的就不一样。
这就回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思维模型是方法论的高度概括,使用的时候,也要注意相应的条件和边界,如果不加区分的照搬照用,作用上就会打折扣,甚至是起到负面作用。
02
冰山一角,水面之下,还有巨大的部分。
思维模型,也是一样,通过言语行动,能看到的只是外露的那部分,还有很多隐性内容,需要通过说话办事去反推,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听话听外音。
我们不仅要尝试把自己脑海中纷繁复杂的想法,给提炼出来,分门别类,条分缕析,提炼成一个个简单实用的思维模型。
我们还要学习在日常能接触到的高手身上,从他们的话语、决策中研究他的思维模型,看他是如何思考,从哪些维度展开,关键指标是什么,然后形成思维模型为己所用。
不仅是说话沟通场景,会议讨论场景,书面交流场景,都可以有意识的关注,发现对方思维模型的显性信号,然后描绘出它的轮廓,这样也就是让它显化出来,我们也就能看到更多水面下的冰山。
除此之外,让人脉圈显化,是更为高级的方式,毕竟我们再怎么亦步亦趋地学习,也可能达不到高手的水平,跟不上他快速迭代的速度,那不如请专业的人解决专业的事。
让自己成为连接点,能在自己的圈子里找到不同的问题解决专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03
人是杂食动物,不只吃一种食物,所以生存能力很强,也能适应食物短缺、自然灾害等各种情况。
物质食粮是这般,精神食粮也如此,接触到多专业、多环境,会带来更多的信息,会带来更多视角,就像昆虫的复眼一样。
如果只有一个学科背景,只在一个行业沉淀,专业纯度高了,可是就容易事业不够开阔,选择及成果,就局限在此时此地,有的时候只是一个点。
你说选择重要还是努力重要?当然是选择重要,而努力本质上也是选择,选择为什么做事、做什么事、如何做事。
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保持开放心态,接收丰富信息,哪怕看起来会混乱,短期看起来没有收获,也值得尝试。
这就是一个接收、内化、整合再输出的过程,我们接触的行业、遇到的人、吸收的信息、学到的思维模型,都作为个人知识沉淀下来,跟自己的经历、认知连接在一起,产生化学反应,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自己。
多种经历、多维信息,带来更多刺激,更容易催化出新想法,就像如今的AI模型,信息多、数据多,再加上高频次,能迭代出好算法,会产生智能涌现的现象。
我们人就是这样,多经历、多吸收、多积淀,那么智慧就能涌现,好的想法不期而遇。
04
人以群分,三百六十行,这意味着,很多领域、行业的知识,都是分布式存储,不同的人有自己熟悉的一部分,特别熟悉,熟练应用,而其他群体或者专业的人,往往看不出门道。
得益于互联网,我们今天可以了解到很多跨地域、跨群体以及跨专业的信息及知识,这些丰富的素材中就有一些经过验证的思维模型。
而全局性思维,就是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一行一业,能够看到别的可能性,还能借过来为己所用。
不被某个问题或局面限制,拥有跳出来看的能力,帮助我们看到更大的视野范围,也就退一步在更宽广的视野下去做选择,也许在当下思维中的难题,用别的思维模型解决起来轻而易举。
世界上本来没有路,人走得多了,也就成了路。
同样,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很多现在此地遇到的问题,已经有人曾经遇到过,有过宝贵的经验教训或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去找到它。
05
我们的教育,靠前的阶段,还是学习全科,后来区分文理科,再往后,文科或理科再进一步细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学习的专业,工作以后又有自己从事的行业。
就这样从上学到工作,大家的专业知识越来越细分,在专业性上是好的,可代价就是视野越来越窄,只局限在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容易造成的问题就是,看不到大环境的变化,让自己走进坑里。像这几年,还在报考土木工程专业的,从事房地产行业的,在时代浪潮下就处在被动局面。
如果寄希望于专业性强,或者所在平台效益改观,真的是不容乐观。
想要做好工作,或者做一份好工作,考虑的因素不能只是自己的专业、技能,还要考虑行业周期、经济周期,看看大环境是好是坏,行业是上行还是下行,避免自己一腔热血冲进了夕阳行业、暴雷行业。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转发是最好的赞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