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启航散文
回不去的故乡

回不去的故乡

作者: 又又儿 | 来源:发表于2018-06-12 20:21 被阅读173次

    提起故乡,记忆里出现的画面是游子在外,疲惫时对它心生向往的暖方,是父母对孩子遥远的守望,是我们蜕去小孩子的外壳,成长为一个独立个体,与之分离后的远方。

    我的故乡,二线城市一个县市区的一个村子,村子不大,总共九十多户人家。

    我的故乡,没有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所描绘出的风景那样美,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现在让我回忆故乡的样子,还是停留在儿时的记忆,小河流水,群山叠嶂。每逢春天,山上的樱花开的时候,雪白一片,远远就能闻到花香。儿时觉得马路很宽,小小的我需要伴着妈妈的叮嘱,眼观六路,走很久才能抵达到对面。如今,我站在路边,走到马路对面,仅需几步的距离。马路没有变,只是当年的那个小女孩长大了。

    目前,故乡的构成人群基本都是中老年人了,年轻人都选择了在外工作,定居。为了生活,为了理想,故乡已经成为越走越远的远方。

    误把他乡作故乡,故乡却已成他乡。

    而那些,至今留在故乡的中老年人群,基本都以农业为生。如今,早已是互联网时代,随之出现的各种衍生品也迅速走红,各种赚钱的渠道被打通。比如,有人可以在某直播平台当网红做个直播,就可以收入可观。这些说与农民伯伯听,他们根本听不懂的热潮。他们关心的是每天的天气如何?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他们的脸上布满了一道道被风吹日晒刻下的皱纹,他们的生活单调枯燥。但,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生活。

    前段时间上海出差,在飞机上捧着一本杜君立的《历史的慰藉》在读,谈到土地与农民的发展史,不禁有些哽咽。自古以来,都是民以食为天,然而时代发展不断的推陈出新,土地与农民,早已被城市所边缘化了。

    在古代的中国,农业可以说是唯一支柱产业,而农民,则是中国古代的中坚核心职业。古代的周文化,则体现了典型的农业文明,三代以来的中国三千多年历史文化,农民成为中国最古老,最成熟,最丰富,最稳定,最庞大的社会群体。黄仁宇先生甚至将传统中国称之为“农业帝国”,而中国皇帝则是“第一农民”。

    对于现代历史极其短促的中国来说,追溯起来,几乎绝大多数人都是农民的儿子或孙子。

    我的爷爷,可以说是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儿时经常听他提起,年轻的时候参过军,打过仗。他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阳光明媚的午后,他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打着盹儿,手握一根旱烟袋,手指甲早已被旱烟熏染成深黄色。还有,一只常年被茶汤浸泡,泛着暗红色的杯子。

    爷爷过世的时候,我停留在他的房间看了很久。墙壁上糊的墙纸如同那斑驳的过往,早已泛黄。也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陪伴了爷爷数十年的日日夜夜。他的一生就被定格在了这个几十平方的房子里。记得,那年元旦的午后,爸爸突然接到姑姑的电话,得知爷爷突然发生意外,去世的消息,我们火速赶回老家,爸爸看到安静的躺着的爷爷,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哭着说:爸,我对不起你啊。站在身后的我,瞬间泪崩。是啊,爸爸的爸爸不在了,他哭的像个孩子。那时,故乡对我来说,是留在心里挥之不去的一段阴霾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有次跟姐姐去一个小姐姐家里玩,一时贪玩,回家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日落西山。着急的爸妈在门口等着,我俩刚到家门口,迎来的就是爸妈的一顿斥责,并且,让我俩在门口思过一会儿,才让进家门。那时,故乡对我来说,是父母对子女深深的记挂和担不完的心。

    如今,已经有好多年再也没回过故乡,偶尔出差,路过故乡的指示牌,都忍不住多看几眼。或许,故乡的河水早已干涸,人烟也稀少的凄凉。可是,它是压在我心底的渴望与想念,每每想起,都会让我热泪盈眶的故乡啊!

    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那个已经长大的小女孩,很庆幸,仍有故乡可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不去的故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ir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