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根据课件自整理的考研应用心理学知识框架梳理,用于考前整合复习,有同行的小伙伴可以一起学习呀~
自我概念
一、含义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包含三个层面:存在感知、与众不同、自我评价。
自我包括:主我、客我(两个对立的部分,米德、詹姆斯)
主我:是认识主体,是主动的自我,即是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
客我:是认识的对象,是客观的我,即是自己活动的被觉察者。
主我是自我的动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的成分
自我认知 → 自我概念(认识+观念)、图式、差异、效能等
自我体验(情感情绪) → 自尊、偏见等
自我控制(行为倾向) → 自我监控等
自我意识是个体参与自我觉知时的一种习惯性倾向。
2、自我意识的特点
客观性、矛盾性、形象性、独特性、倾向性等。
(1) 客观性:
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与周围各种各样的人们的接触中,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作为一个客观标准进行内化而成的。
(2) 矛盾性:
指随年龄的增长,自我由最初的混沌一团逐渐分化为主观我与客观我两个方面,自己既有观察自己的一面,又有作为被观察者的一面。
(3) 形象性:
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为自我评价提供基础。
(4) 独立性:
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自我态度也慢慢脱离了他人的评价,成为自律的东西而发挥作用。
(5) 倾向性:
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一定的倾向。如对优良品质自我肯定多些,对不良品质自我否定多些。
三、自我图式理论(马库斯)认知的表征
自我图式是指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的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
马库斯和Wurf认为,自我图式构成了我们的自我概念,他可以帮助我们分类和提取经验。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出发,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去解释人类关于自我的认识。
1、马科斯进一步提出了可能自我与动态自我的概念。
(1)可能自我:
是我们认为自己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认知表象。不单是一些想象的状态和品质,还表征了希望与梦想以及恐惧。
包括:
渴望成为的自我(健康、成功等)、
希望将来具有的品质(热情、善良等)、
不希望成为的自我(贫穷、疾病等)
可能自我具有两项重要功能:激励未来的行为(动机)、评价与解释。
(2)动态自我:
是指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自我概念。动态自我会影响个体与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情感调节以及动机过程,也会对人们的社会知觉、与他人的相互作用等产生影响。
2、个体自我概念的建构过程:(我是谁?)
(1)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自我知觉理论)
(2)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
(3)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己
(4)通过自我意识来推断自己(内省)
四、自我差异理论(希金斯)
1、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理想自我、应该自我、现实自我。
(1)理想自我(目标和成就)
是指自己和他人希望自己在理想状况下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2)应该自我(责任和义务)
是指自己和他人认为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3)现实自我
指自己现在是什么样的人。
2、区别与关联:
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是具有自我指引的作用,理想自我使个体关注目标和成就,指引着个体对目标的追求;应该自我使个体关注责任和义务,使得人们回避一些目标。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存在的差距,个体会产生抑郁和沮丧的情绪;
现实自我和应该自我间存在的差距,则会引发个体的焦虑或激怒情绪。
五、自我的偏差
1、焦点效应(聚光灯效应)
2、自利偏差(自我服务偏见)
3、盲目乐观
4、虚假一致性和虚假独特性
自我效能:指个体感到自己能够胜任和有效的感觉。
途径: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
本文完
下回 ——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知觉及判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