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一些故事,汇聚一段时光。
要说2017年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那就是阅读。
01 从热闹到沉寂
一年中的某一段时间,常常陷入一种虚幻的写作“繁荣”之中。更了一篇文,犹如在农贸市场自己的肉摊上,宰了一头猪,吆喝着,试图让拎着菜篮子的人都来到自己的案前围观,希望早点把猪肉卖完收摊。
只要你嗓门足够大,引来的人足够多,猪肉有“看点”,卖得也自然快。
快乐是有的,但越来越觉得,这是“快餐式”的“繁荣”。
但这样的快乐持续时间太短,没能让人绕梁三日,没能让人回味无穷,没能让人感人至深。
2017年,是阅读最忙的一年。忙着在网上“认识”从未谋面的师友,参加各种线上的培训班,聆听各种各样的解读;订阅了几个读书APP,听读数百本书;长途奔袭参加现场学习,边学边体会,边写边体悟。
书读了一些,心里却越来越不安。越来越发现自己原来还那么无知,心境也越来越浅近又简单。
心是沉寂了下来,甚至可以直接进入归零状态。一切光荣与自恋,面对浩瀚的书海,显得十分可爱和可笑。
阅读的意义是为了获得快速迭代的体验。
但是有时也会想想另一个傻得可以偷懒的问题:人工智能会不会在2018年的某一个时间,以势如疾雷不及掩耳之势,比如只要在人体的某一个地方,植入一块小小的芯片,就能替代掉所有的知识时空和阅读时空?
也许世界就这么悄悄地改变着。不知道这是不是人类下一个望洋兴叹的体验,还是又一次天马行空的杞人忧天?
要是真能那样一次性"录入",人与人之间,拿什么对决有比"阅读"更为有趣和文明?
阅读指引生活02 从眼睛到耳朵
眼见有时确实为实,见到的一般都比较实实在在。譬如看书,不但能见到或大气、或美丽、或平实的装帧,还能见到作者恣肆于文字之间,起承转合、纵横捭阖,时而豪迈时而细腻,时而粗犷时而优美,时而虚幻时而写实,目光所见,俱为人间剧情,可惊可喜可悲可叹!
但是,多年以来,不是工作忙,就是有各种各样不看书阅读的理由。年轻的时候,看列夫 托尔斯泰史诗般的《战争与和平》,硬着头皮看到前一百页,楞是看不下去了,这史诗般的篇章线索还没来得及展开,就已经被轻轻地掐灭。
日前听同样“难以下咽”的《安娜卡列尼娜》,不到一小时,把托尔斯泰和当时俄国社会的全貌,通过爱情故事解读出来。
这真是一种比较奇特的体验。
某平台还分门别类地开发出不同类型的听书产品。
比如,从销量、点赞数、完听率、使用量等维度,评出了2017年度用户喜爱的听书作品:
《菊与刀》、《失控》《百岁人生》、《了不起的盖茨比》、《人性的弱点》、《刻意练习》、《自卑与超越》、《三体》、《光荣与梦想》、《魔鬼经济学》、《穷查理宝典》、《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未来简史》《哈佛中国史》
李笑来老师推荐的4本书,阅读量超过了10万人:
《超越感觉》、《演讲的力量》、《怪诞行为学》、《逆转》。推荐语也十分灼人:总有几本书让你一生感激不尽,没有它们,我就不是今天的自己。
作家黄昱宁推荐的7本书,阅读量超过15万人,且都是小说作品:
《傲慢与偏见》、《了不起的盖茨比》、《堂吉诃德》(上、下)、《乱世佳人》(上、下)、《巴黎圣母院》
还有几种不同的听书分类,比如“那些读不到中文版的英文新书”、一周精选好书、一周人气好书、“最强大脑”好书诸如此类。这几个分类都是有10万级别人数读完的书籍。当然就单单一个平台的听书量而言,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了。
书籍渺如烟海,好书有人帮你选,还读给你听。可以让你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享受读书的乐趣,不仅是科技带来的福利,更是可以让眼睛看转化为耳朵听,又可以如此迅速,抵达内心的快乐。
眼睛产生审美疲劳或者只是获得浅层次认识的时候,耳朵竟能进一步发挥阅读的功能,这是一种听高人说话的拓展,精神生活的高层次延续,令人无上喜欢。
随着年龄的增大,想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太愿意与老人沟通交流,而我渐渐老去的灵魂却仍然渴望年轻。渴望了解新鲜的事物,渴望懂得成年和未成年人的心灵,渴望探索创新,渴望共鸣共情......
我几乎对独处没有了恐惧,对文字依然充满了憧憬。
03 从输入到输出
有那么几天,我停下了手中的笔。
不是因为厌倦了生活、埋怨着写作,而是觉得要做的事情太多。
想构思一部长篇小说。把几十年的所见所闻提取出来,编排成文字,组织成故事,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底层公务员的喜怒哀乐,随着情节而心潮澎湃起起落落。像一些官场小说那样,截取一个时代的场景,记录小官吏小文员的情态万象,忙碌奔命;小官小吏怎么承接任务、变通方法;怎么与老百姓打交道,游历在政策边缘,“剑走偏锋”;写他们怎么应付突发事件,应对生老病死以外的冲突;写小人物的家国情怀、情感生活,欣喜的小确幸,战战兢兢的小意外,甚至是“小出轨”、"小变故"。
想出一本散文集。写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写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写那么一些人给予的各种各样的帮助和提携,奋斗和共享,信念和理想;半生经历的情和爱;为人儿女、父母、亲戚、朋友的道德、教育、培育、链接联系、相处之道,如此等等。
想出一个书法集,将半生对书法的热爱,倾注字里行间。理悟汉碑的庙堂大气格局、右军飘逸的魏晋风度笔墨性情、颜公的厚实敦厚,米南宫风阵樯马、王铎的恣肆横溢……这些传统书法气息扑面,字法、笔法十分丰富,章法大气凝重、大拙大雅、秀美俊逸,不一而足。想各取一瓢,得其真昧,融会其中,成自家面目,不求流芳百世,只缘集深爱于笔端。
深入浸淫于阅读,多了"输入"的愿望,有了"输出“的冲动。不再有“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矫情和不安,甚至有了把写作梦、书法梦演绎和推进下去的决心。
04 从独行到引领
之前觉得,阅读和写作是甚为个人私密的事情。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我虽然读得浮光掠影,写得清淡寡味,更谈不上培根说的那样,使自己变得优秀睿智起来。
所以,十数年间也买来周国平先生的作品来读,阅读后竟也能获得浮华世界里片刻的安静。印象较深的要数《各自的朝圣路》、《守望的距离》、《安静》等几本。那是最轻松最惬意的阅读时光,至今还对他关于心性的描述记忆犹新:
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护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
不需要堆砌、不需要华丽、不需要故作高深,连常用的修饰都可以省略,洗练的语言直白的文字,直抵不安的心间,短时即能安静归零。
而把心灵安顿好的方法就是阅读。通过阅读,养成读书的癖好、形成读书的趣味、提高读书的品位。
不论现实生活还是虚拟的网络世界,需要首先关注的还是人文修养。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辞令",小到微信群里的简洁回应,都关乎学问关乎素质。
人文哪里来,作家梁晓声有深入人心的几句话:
“人文”其实并不玄乎,它就是“文化”,就是我们常言的“素质”,就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养成,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承认约束的自由,一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阅读不仅能解决个人的深层次精神心灵问题,还能带动群体,形成共识,合力推进有相同志趣的人群,一起建设精神文化家园。
也有一些家长想给自家孩子找个书法启蒙老师,辗转找到我。聊着聊着,我们却聊起了“阅读"。"书法"和“阅读",这听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竟然那么契合那么“神交",那么思接千载,甚而至于醍醐灌顶。直至家长自己也愿意把少时搁下的毛笔捡起来。
阅读指引生活这就是阅读的魅力。
开头说到了关于虚幻的写作“繁荣",其实有点凑热闹的意思。说得粗鄙些,每个人的"肉摊"前,如能更加关注"豕"和“家"的意义、杀猪的历史沿革、屠夫的刀光世态、百姓餐桌上美食百味的制作等等,阅读就总能通过深度解读,让各种烹饪之法摆上“人类文明”的餐桌,不仅激活味蕾舒服肠胃,更能滋养身心,揭示万物之灵生生不息的意义。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训练营第39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