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朋友小惠最新发表的朋友圈,她辞去了私立学校的工作,回到家乡做一名乡村教师,心里有点点感想。
刚认识小惠那会,我就迅速看了她一眼,她的眼睛澄澈,于是我就主动和她搭话。我的心灵敏感,自我意识强,跟小惠的相处的点滴感受都迅速进入我的意识层面中。
小惠与我相比,我一直认为她比我更感性,重感情。我呢,较为理性,也重感情,但与朋友相处我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如同我对任何人的感情,淡淡的,不浓烈。之所以这样,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喜怒不形于色,除非是那种极大的震撼我心灵的事。
后来跟老友老胡聊天时,聊到了一个自我实现和社会需要的问题,老胡希望我能处理好这种关系。我直接指出,这是一个自我的问题。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我一直寻求这两者的平衡点。就如我的工作和家庭对我同样重要一样,都需要自我的付出。
想起小惠,也联想到老胡,我一直猜想老胡之所以要走出体制,那也是因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充满理想的人必定是孤独的,尤其是在乡村里。没有同道者同行,感受不到精神上共鸣和沟通的愉悦,最终就是向现实妥协或者另寻发展之路。所以老胡走出了乡村,而不愿再回头。
一个人,要想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除了自身的努力外,最终还是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哪怕只是少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