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右上角的“简书创作者”,我都会犹豫。要不要申请“简书创作者”?
在简书里溜达两个多月,我一直在和日更较真。看到不少简友申请“简书创作者”,我打心眼里是羡慕的。虽然我已经达到申请条件,可以向后台提出审核认证,但是我不禁想:成为简书创作者之后,我会怎样呢?
懒人的弱点就是给自己找借口。
我是一个很容易迎难而退的知足者,更是一个经不起表扬的失败者。以前,老师就说我是“电梯”,成绩排名能够爬上前几名,就能跌回倒数几名。没有任何客观因素,我的心理素质就是很差。不知情的人以为我是求关注,通过差距引起老师家长们的注意。可是只有我知道,外表的不稳定是由于心里的不安定。我觉得被表扬是受之有愧,所以总会计较得失,担心掌声背后的失望。也因为在乎,所以没有能力去平衡情绪波动和学习专注力。
我害怕重蹈覆辙。
在简书上,“简书创作者”的徽章意义非凡。创作,是同时满足人对求知和创造的快感需求。这在我现行状态里,有些失衡。求知和创造本该是慢工出细活,它是时间积累后沉淀下来的阅历,然后转化成思考习惯,产出源源不断的能量。
可是,我和“简书创作者”称号之间差的是时间。和申请条件达标与否无关,而和个人是否具备承受力创造力有关。
不是谁都能成为创作者。比起“作者”自居,我更愿意用“写手”二字。
首先,写,是一种状态。它没有情绪的含义,却能概括文字爱好者对文字的执着。我们最初都是从“写”开始,这是信息化时代来临之前,文字成句的初始载体,它和“笔者”一样有着返璞归真的美好。因为当手握着笔书写文字,你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浅薄,竟有那么多白字不识。而看着手稿的你被迫接受歪歪扭扭的字体,只会想方设法地去改进,使读者看懂。让字写得好看一点,再好看一点。
其次,他人对文章的评价都是暂时的,唯有习惯写作成状态才是永恒的。思维就是一段藕,处处相连而不断裂。无论思考内容是否符合实际,思考的过程都是有用的。它就是脑中的思维导图,有来处亦有出路。“写”恰巧弥补了时间的空白,在斟酌再三后,成文成篇。因此,在快意的时代,勤能补拙的坚持格外可贵。
而手,不同于脑。你听过“写手”,但一定没听到过“写脑”吧。比起大脑的高级指控中心,手的地位要低得多。手是脑的输出设备,它是工具,更是执行者。它不但能够握笔,更能抓住文字的温暖。
胡说八道那么久,不是在质疑“简书创作者”的高度,而是我诚恳地建议简书后台,在出现“简书创作者”之前,先有“简书写手”。只有在经历时间的磋磨后,才能提炼出“创作”的高度。
截至发稿时,我已经成为了“简书创作者”。带着这份光荣我穿过了黑暗,不再孤单。在更大的舞台,我要稳步前行,成为更好的自己,全新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