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宣传员
文/温志龄
我在璧山当了两年零八个月知青,地点是来凤区青杠公社青杠大队五队。在农村,我几乎所有农活都尝试过。但干得最带劲,最拿手,最受农民欢迎,也最得领导赏识的,却是搞宣传。我最终能被区委领导率先推荐回城,也与此有关。
传播农业知识崭露头角
刚下乡,我就凭着超强的记忆力,向农民宣讲二十四节气歌谣:
一月小寒接大寒,跃进歌声贺新年。
二月立春又雨水,造林绿化大积肥。
三月惊蛰连春分,早施基肥把田耕。
清明谷雨四月间,种完玉米和谷棉。……
我把这歌谣从头到尾,向农民娓娓道来,在场的所有农民都感到十分惊讶。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一个从未下过农村,从未从事过农业生产的十七岁城市青年,会对与农业生产联系极为紧密的二十四个节气如数家珍,并对这些节气该做些什么事,如此了如指掌。
紧接着,更令他们瞠目结舌的事接踵而至。那就是,我马不停蹄地向他们宣传国家当时制定的指导农业生产的、也是极为经典的“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并向他们一个字一个字地剖析解说:
第一宝,是土壤,改良土壤深翻好。
保墒防旱增肥力,庄稼根子扎得牢。
第二宝,是肥料,人人快把肥源找。
一年四季都积肥,肥多产量能提高。
第三宝,是水利,湖塘沟渠要修好。
全国实现河网化,不怕旱来不怕涝。……
这一下,农民们更傻眼了。
乘热打铁,我又向他们宣讲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
树上喜鹊喳喳叫,老汉咧嘴忍不住笑。
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好像四十颗太阳当头照。
太阳也比不上它温暖,处处地方都照到……
接下来,我又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向他们宣传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的核心、要领、基本举措、期成目标等。如此一来,我在当地农民的心目中,似乎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农业生产专家。
其实,这些知识,我都是从课本上学来的。只是有的同学学过就忘了,而我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过目成诵的本领。
创办生产简报尽心竭力
我所在的大队,是县、区、公社同时树立的先进典型。因为该队大队书记岳水清是五十年代树立的全国劳动模范,受到过毛泽东的接见。所以,这面旗帜非树不可。
当时来凤的区委副书记刘文权负责联系这个先进典型。在刘书记要求下,我们很快办起了油印生产简报。该报八开单面,每期一版,大约两千字。平时不定期,有稿就出,农忙时每天一期。我因为名声大噪,又被公认为是该大队文字基本功最强的知青,所以,被指定为该报的主要撰稿人兼编辑。
该报有各个生产队的农业生产进度表,有新闻报道,新闻特写,有简讯,有表扬稿,还有打油诗,顺口溜,三句半等,内容较为丰富,稿件比较接地气。新闻当天采访,晚上撰稿、编辑,有一名当地返乡知青负责刻蜡纸,当晚油印,第二天分发。
有次,我听说大队民兵连长在规划勘查水利途中,用锄头把一堆狗屎钩进水田。我立即编了一段打油诗:
民兵连长黄廷元,爱队如家好思想。
规划水利一路上,看见狗屎在路旁。
一锄钩到田里去,肥了田来多打粮。
事情虽小品德高,值得发扬和提倡。
又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如何消除顾虑,克服困难,大力发展生猪的群众座谈会。会上,大家都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为了让这次会议的精神具体化、形象化,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我很快编出了一个深受群众欢迎的顺口溜:
毛主席,发号召,发展生猪掀高潮。
粪是庄稼宝,缺它长不好。
能积肥来能吃肉,发展生猪就是好。
有人说,发展生猪好是好,就是饲料不好找。
猪儿本是喳口货,缺一顿都不好搞。
客观条件要少讲,依赖思想应丢掉。
开动脑筋想办法,大家来把窍门找。
种上玉米和胡豆,地留地里多种潲。
瓮菜青菜牛皮菜,红苕藤藤根根苕。
二斗谷子(当地土话,指次等谷子)菜籽壳,打来都是好饲料。
坡上还有野猪草,不用淋来不用薅。
思想问题解决了,生猪定能发展好。
猪多肥多粮食多,明年誓把千斤超。
支援世界大革命,让共产主义早来到。
我们办的生产简报,简明扼要,通俗生动,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表彰先进,触动后进,推进农业生产迅猛发展,促进农村精神文明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狠抓文艺宣传取得突破
与此同时,我还参加了农村文艺宣传队,主要负责文艺节目的编写。先后编写了歌词、群口快板、对口词、三句半、配乐诗朗诵,以大队书记岳水清苦难家史为题材的小话剧等。
该话剧是我与当地一位熟悉岳水清家史的农村返乡知青合作完成的。
该话剧宥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气候,我们为了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有些突破历史的真实。令我们始料未及的是,由于当时的特定环境,居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辖区、公社、大队的三级演出中,都大受欢迎。经常演得观众潸然泪下,有的甚至泣不成声。尤其是那次在对湘渝铁路基干民兵的慰问演出中,更是大放异彩。节目刚演到一半,不少民兵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直接冲上舞台,振臂高呼:“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岳水清的苦,就是我们的苦!”“打到万恶的地主阶级!”
我白天参加农业生产劳动,长期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宣传稿件,编写文艺节目,编印生产简报,经常工作到深夜。区、公社、大队干部对我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给予了很高评价。他们培养我加入共青团,担任团支部宣传委员,又积极培养我入党。
区委刘文权副书记代表组织找我谈话时明确表示,希望我扎根农村,入党,提干,今后可以接他们的班。如果干得好,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当时也明确表示,我家有十口人,仅靠父亲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父母都期盼我能早日返城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文权书记对我的倾述深表同情。他说,既然是这样,那我全力支持你返城工作。只要有招工,全区我第一个推荐你。
后来的事实证明,分管招工的文权书记确实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当时,为这事,还差点惹出一场风波。长安招工组负责人对区委分管领导第一个推荐我感到不解,认为我们是否有什么幕后交易。为此,还专门进行了暗中调查。当他们获悉我在农村的突出表现和取得的显著成绩时,所有的疑虑顿时一扫而空。我的返城随即变得畅通无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