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深度思考成长之旅
孩子都是被教育出来的,在塑造孩子的行为之前,请先进行自我塑造

孩子都是被教育出来的,在塑造孩子的行为之前,请先进行自我塑造

作者: 钰晨成长手记 | 来源:发表于2021-03-14 21:19 被阅读0次

孩子们从小就在接收着“在家要听家长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这样的信息,然而这样真的能教导出一个优秀或是卓越的孩子吗?

一个孩子的语言及行为习惯被如何塑造,完全取决于他在家中和学校被怎样的人所影响。

成年人都在时时刻刻被环境影响着,更何况孩子呢?

可是谁又能确保一个孩子在学校和家里所接受的影响都是正向的、积极的呢?

“听话”意味着不要违背家长和老师的意愿,然而在成年人的世界,没有人会认同其他人所有的想法,不是吗?可是就是这样的成年人在教导着孩子们要听从他人的指示。

如果这样是绝对正确的,那么前提也应该是家长和老师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句指示、以及其教育手法都是正确的、专业的和不容质疑的。很显然,这样的现状是不现实的。

比如,有些老师会误判试卷、会马虎、有时上课期间会接打电话、也有些时候会因为一些突发状况而迟到,但是尊重学生的老师就会诚恳地跟学生们道歉,但不尊重学生的老师就会做不到这一点。

再比如,老师如果上课突然走神,这就属于正常现象,然而在老师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学生如果溜号,就会被批评。

成年人往往更愿意去理解成年人,因为大家年龄相仿,同样都在面临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从这一点上看,孩子和学生这样的身份却常常不会得到成年人的理解和宽容。似乎因为孩子(儿童)的世界看似比较简单,所以他们的压力、焦虑就显得不那么需要被重视和关注。

然而事实是,孩子因为其语言组织能力、人格、个性都还未成型,他们很难做到把自己的每个想法都坦然且清晰地表达出来,比起成年人,他们需要更多来自成年人的关注、重视及正向的引导,以确保他们能够被塑造成真正优秀的人。

其实教师和家长并不是谁都有能力胜任的“职业”,他们需要具备好奇心、求知欲、专业的技能及知识储备、责任心、思考力、决策力以及敢于打破常规及世俗教育理念的决心和勇气等等,最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就需要持续学习和精进,这样才能跟上孩子们的步伐。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有没有见过一些智商情商超高的孩子,他们会研究哲学、科学,甚至有些孩子自己都能写小说,相比之下,有些教师都没有做到如此好学。如果一个孩子的学习效率超高,那么他在课堂是很容易走神的,因为这些少数孩子(虽有人会称呼他们为天才儿童,但其实都是持续学习带来的必然结果而已)已经在高效学习这个层面超过大部分成年人了。

对于这样的孩子,你能用“听话”去要求他们吗?他们之所以能够掌握如此丰富的知识和常识,是因为他们对学习是充满好奇的,也非常感兴趣,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认知,且能够自主学习,可是当他们被所谓的条条框框所控制时,就意味着他们需要放下自主学习的意愿,去完全跟随老师的思路和课堂的节奏去强迫自己重新调整自己的状态。

但是对于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谁又与他们共同探讨和学习呢?试问,如果他们在课堂上偶尔看看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算不算溜号呢?

我们还需要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一个孩子学习的兴趣被老师或家长剥夺了,从而导致他变得不再主动探索,而开始发展出被动心态,这样的责任又该由谁来负呢?怎么负呢?

我想这是很多成年人(老师、家长)都会忽视的问题。大家通常都会紧紧地盯着孩子的行为习惯中存在着哪些问题,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作为引导其行为发展的引路人,他们自己的行为中存在哪些问题,才会导致孩子发展出一系列不合时宜的言行举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能够持续进行自我教育和反思的教育者(老师和家长)才有可能教育出接近优秀的孩子。

其基本逻辑是,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有什么样的语言及行为习惯,你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会如此。对于教师,当然也是同理可证。

在塑造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之前,必须要进行自我塑造。我之前看过一本关于引导孩子进行时间管理的书,写得非常细,但它不是写给孩子的,而是写给父母的,也就是手把手地教父母去学习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时间管理。

其实这本书的出发点就已经有点偏了,对于没有时间管理意识的父母,他们看了这些内容,只会强化管理、而非关注家庭教育及自我认知提升等问题。而对于那些有时间管理意识的父母而言,他们的孩子也是能够潜移默化地模仿父母的行为的。所以有自主性、自律性的孩子,你也不必费心去强迫他什么时间做或不做什么事。因为他们自己是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过多束缚他们的行为反倒会使他们变得不再主动。

不论成人还是孩子,没有人会喜欢被强迫和被安排做事,而他们能够自主发展出哪些兴趣、能力以及行为习惯,就必须要看这些孩子身边的成年人都在做些什么以及他们是怎样待人接物的。

为什么会存在“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概念呢?如果你希望自己家的孩子也能够成为羡煞旁人的“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你就需要了解一下这些孩子正在接受怎样的义务教育与家庭教育。

每个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有其能够发展出来的原因,至少小朋友自己是没有能力自我教育的,而家长和老师分别在起着怎样的作用,他们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重点。

相关文章

  • 孩子都是被教育出来的,在塑造孩子的行为之前,请先进行自我塑造

    孩子们从小就在接收着“在家要听家长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这样的信息,然而这样真的能教导出一个优秀或是卓越的孩子...

  • 毅力坚持,成为习惯化生活化,顺其自然了。

    人,是塑造和被塑造的,包括自我塑造和被塑造。

  • 小卒观点

    摘自网络 观念决定行为,而我们的观念都是被塑造的而非个人的选择。 既然观念是被塑造,那么行为当然也是按照需要塑造的...

  • 《教作文,更是教做人》

    作文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在塑造孩子心灵的过程,如果一位老师能够在教孩子写作时,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塑造自我。那对这个孩...

  • 行为塑造自我

    今天还能够记得最初看到“认识你自己”这一句话时的模样,当时是听何帆老师讲的关于苏格拉底的辩论,其中讲到了有关″′认...

  • 悠悠拾杂

    孩子的人格形成中有两方面可以重点塑造:开发智力和塑造行为。

  • 塑造孩子和引导孩子有什么不同?

    塑造孩子和引导孩子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 大多数家长是在塑造孩子,少数家长是在引导孩子。 塑造孩子是家长按照自己的...

  • 如何塑造孩子正确的行为

    今天下班后去晚托机构接孩子放学。去到教室发现作业已经写完了,于是孩子就收拾好了书包一起往教室外面走。刚准备出门,孩...

  • 如何帮孩子塑造行为

    很多家庭常见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不停地叨念他。 或者是有的家庭直接吼叫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比如...

  • 为孩子营造一个宁静的学习环境

    鲁迅曾经说过:“谁塑造了孩子,谁就塑造了未来。”那么究竟怎样塑造孩子呢?一个个来自不同家庭的环境的孩子被送到同一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都是被教育出来的,在塑造孩子的行为之前,请先进行自我塑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ps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