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好吃的东西不多,尤其是在热天,更少了肉味。那时奶奶包的鸡蛋韭菜水饺,是我能期盼得到的少有的佳肴,多年来那盘冒着热气的水饺,回味着无尽的家园的香甜和温馨。
当时家还没有搬到集体农庄上,是散庄子,屋后有一块不大的自留地,春天父母在地里种上茄辣、芹菜、韭菜几种平常的蔬菜。五-一过后,韭菜就长得嫩葱葱的,可以铲头道菜了。奶奶挪着小脚到地里铲上一簸篮韭菜来,再到院子后面的柴草中收回几只鸡蛋,把鸡蛋用油炒好和韭菜拌到一起,包成鸡蛋韭菜馅儿的饺子。放学回家,老远就能闻到鸡蛋韭菜诱人的香味,一口气跑进家门,看到饺子已下到了锅里,坐在灶火门上,再向灶门里添上一把柴火,眼睛看着车头铁锅里翻滚的饺子,馋得口水直往肚里咽。终于等到奶奶迈着小脚把一盘热气蒸蒸的鸡蛋韭菜水饺端到了方桌上,奶奶笑盈盈地看我一口一个饺子,狼吞虎咽的吃着,她在边上会说:“慢一点吃,别噎着了。"
我吃得满头大汗,一口气把一盘饺子吃光,奶奶盛一碗饺子汤放在我眼前,笑着问:"吃了多少个?"
“40个"我说。
"是39个,一个烂了皮,在案板上的碟子呢里"。
"快喝汤,吃多了,原汤化原食。"奶奶满脸含笑着说,仿佛这饺子是她吃下了一样满足。
一盘香甜的鸡蛋韭菜饺子,是从灶火口映红的奶奶布满皱纹的笑脸上,是从她小脚颤颤巍巍的忙活中,端到我的面前的,她不曾舍得吃下一个,她把慈爱和希望从心底最深处托寄在了一个个吞下的饺子中。
上小学了, 那时家家都有几个孩子,村村都有小学,伙伴们上学下学像一群野马驹奔跑追逐,结群打闹干出了许多荒唐事。树上的青杏子,地里的半熟西瓜,不知偷了多少次,半生不熟酸得倒牙,可那刺激热闹。 “三要不如一偷",“下定决心去偷瓜,不怕牺牲往里爬,排出万难捡大瓜,争取胜利抱回家。"这是当时我们的口号、动力和策略。家家的孩子几乎都是那样,长辈们原谅那是娃儿们在自己家的园子里调皮,是长大成人前的野性。我们自己也觉得这一切都是在自家的院子中的淘气。这个院子是宽容的家园,能宽恕自己的一切顽皮和孟浪。
后来到外面上学了,那时家里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每到放假的前后,父母亲估摸着回来的日程,父亲天天等在班车路过的桥坡上,望眼欲穿地盼着我的身影,母亲则天天早上起来,把面和好,开水滚在锅里,把家里最好吃的摆在桌子上。当我那一天走下桥坡,进到家门的当刻,母亲已把热饭端到了桌上。年迈的父母双眼直直地看着我吃着热面,反复地问饭醋酸了还是盐甜了,直到我说都好,他们那幸福的一笑溢满在苍老的脸上,我的眼泪融进了饭汤中,我不敢抬头,嘴角咸咸的泪,就着滚烫的热面把家的味道咽到了胸腑里,它是老父亲无言的思念,是老母亲无限的眷恋,这一碗面好长、好香、好咸,好幸福;都不是,是好酸涩。
工作后,有了自己的家,更少了回那曾经的家,年头节下回到了老家,在家园前后转转,是看一点新奇,追寻一些儿时的记忆。这家园还似曾熟悉,可已事是人非。
如今那度过少年孩童时代的家,被称做了老家,有了洋房,有了小楼,却成了人们生活的驿站,农忙时青年人来了,住上一阵,农闲后又都回到了城里。春节回去,能看到的只有几位老人,拄杖看守着孤寂的家。
这就是魂牵梦萦,宽恕包容,滋润养育过我们的家园。它有我们孩童时的梦想,还有成长路上的挣扎;有抚养了我们的肥沃热土,还有那为我遮风挡寒的老屋;还有那掩埋我们父母亲人的祖茔和无限的牵挂——家园我们生命永远的根,不论儿女们出行了多远,灵魂永远都守住着这难舍的家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