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一个人能够清晰地表达观点,并且是真知灼见的观点时,我们会觉得他满腹经纶,有思想有见地。但是现在的我慢慢意识到,观点好似华丽的衣裳,不穿时最漂亮!
我们持有某种观点时,有时并未经过深思熟虑,甚至有时只是别人说出了一个观点,为了表示与众不同就站在了与其对立的一面。双方各持己见一决高下,到头来也无所谓胜负,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只想着我方观点,对方的观点中即便有很多可取之处也完全屏蔽。口舌之争即便达到让人无言以对的地步,也不能称之为胜利,因为表面的胜利的背后是丢掉了对方的心。
有人会问那经过我认真思考,或有很多名家大师推崇的观点也不能持有吗?的确,这些观念不是为了一时之争,而是自我真正认同的,那么它相对地更为正确,但是任何事都是有它发生的前提条件,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人身上发生时很可能性质截然不同,所以没有哪个观点是可以做到千真万确万无一失的。
就拿给孩子择校这件事来说,我当初上的小学就是家附近的小学,整体生源较差,但我在里边却成了成绩最好最受老师关注的好学生。妈妈看我小学成绩还不错,所以升初中的时候给我找了下关系,没有进对口的初中,而是进了离家很近学校,因为妈妈同事的爱人在里边负责后勤工作,心想也许能得到些帮助,其实这所学校的水平也很一般,所以我的初中虽然择校了但也是很普通的学校。初中时那种小学的优越感已经减少了,来自各个学校的同学还是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但是我秉持着来自小学的自信和不肯放松的精神,成绩还是稳居前列。到了中考的时候,我的成绩按理说应该进排名第三的高中,但是妈妈同事的爱人帮我争取到了5分的市三好学生加分,于是我就利用了这5分中的0.5分,考上了排名第二的省重点。这次虽然是我考上的,但是却尝到了择校的感觉,我的成绩在班级里是最差的,心理的落差也是非常的大。高中三年我的心思都放在怎么打破排名靠后的局面上而不是放在怎么体验学习的乐趣上,所以高考成绩也不是特别的理想。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我对于给孩子择校早早地进入激烈地竞争中有一种不置可否的感觉。
在孩子心理还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就面对巨大的压力是不是好事,会不会拔苗助长反而使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面对教育资源的不均,放弃参加择校的大军是不是就相当于放弃成为优秀的人?把时间这个维度拉长,一个人的生命的意义是不是更应该遵照其兴趣,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而不单单是考个好学校?越是高端人士越是注重对孩子教育,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花在孩子的教育上这似乎是大家的共识,难道大家都是看不清状况瞎忙活?
其实每个疑问都无所谓对错,这就是观点。所谓观点,就是在不同的位置去看同一个点,位置不同,看到的内容当然不同。所以观点有若干个,每个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不去穿上某个观点的外衣,才能纵观全局,才能更加客观地看到那个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