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在形成各种各样的观点,也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交流彼此的观点。做大大小小的决策,给领导述职,给下属分配任务,和家人商量事情,和朋友讨论下对最新电影的看法,背后都是在展示自己的观点,更不用说学者们做学术研究和提供专业意见了。
一个人的观点是不是靠谱,是不是独特,是不是合理,是不是有逻辑,可以充分反映这个人背后的知识、认知和思维水平。不夸张的说,和一个陌生人就某个你熟悉的话题谈三句话话,就能掂量出他的水平。
所以,研究一下观点是怎么形成的,如何有效的给别人展现自己的观点,如何有效的论证自己的观点,以及如何接纳或者反驳你不同意的观点,都有着极高的现实意义。
01 事实和观点
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An opinion is a subjective belief, and is the result of emotion or interpretation of facts;观点,是一个主观信念,是情绪的结果或者对事实的主观解释。
观点不等同于事实。事实是客观的,而观点是主观的。
在美国,老师在小学里就会教大家一句话:There is only one fact. But opinions are like assholes, everybody has one。事实只有一个,但是观点就像屁眼,每人都有一个。
事实是唯一的,确定的,真相只有一个。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知道多少就是多少。但观点是每个人都可以有的,甚至同样一个人,不同时间对同样的事情的观点也有可能不同。
02 观点是怎么形成的?
简单的说,两个渠道:感性和理性。
有些观点源自我们的偏好、直觉,或者价值观,其实并没有什么理由。比如,我就是觉得苹果比梨好吃,我就是看谁谁谁不顺眼,我就是觉得股市要涨。
还有些观点,是经过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得出的,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是一个论证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表述如下:
证据 + 论证 = 观点
证据有对错、真假之分,论证有有效和无效之别。一个正确的观点是建立在真的证据和有效的论证基础上的。
当然,如果不写文章,不做学术研究,我们可能不会清晰的知道上述观点形成的过程,但其背后的机理是一致的。在日常交流中,当我们能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观点以及别人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就具备了比一般人更高的认知水平。
03 观点有对错吗?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
这其实也是一个观点,我对这个观点,有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的确有些观点没有对错,但有些是有的。具体来说,带有对未来预测性质的观点是有对错的,因为可以用结果进行验证。而纯偏好性质的,或者对事物进行主观评价的,的确没有对错,只是不同。
举个例子,当我们说特朗普是不是一个好总统时,这是一个主观评价,它没有对错。但是,当我们说特朗普是一个好总统,他会让美国的经济更好时,就是一个预测,这个观点就有了对错,如果未来经济不好,那这个观点就错了。
对于可检验的观点,我们说其好还是坏,正确与否,需要两个条件:
1、形成这个观点的论证过程有效。
2、预测和事实相符。
二者缺一不可。
如果一个观点,推导过程毫无逻辑可言,那就算它的预测和结论相符,我们也很难说它是一个正确或者好的观点。比如,为什么我认为特朗普能搞美国经济搞上去呢?因为他没有出卖情报给俄罗斯。这个论证过程毫无逻辑可言,就算其结论正确,我们也可以把它扔进垃圾桶去。
而一个观点,如果其论证十分清晰、缜密,但是结果和事实不符,我们固然不会认为它是一个正确的观点,但这个人的认知和能力还是会得到认可,而且,大家也愿意花时间去研究他究竟错在哪里。比如,一个人用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原理,论证出特朗普的贸易战会让关税增加,从而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并导致经济总量的下降,这至少看上去是一个合格的论述,尽管结论不一定正确。
对于无法评判正确与否的观点,仍然可以评价其优劣。只要这个观点有论证过程,我们就可以通过论证的有效性来衡量其好还是坏。
我们评价特朗普是不是一个好总统,是没有对错的,因为标准就很难统一。但是假设我们明确了一个标准,那么在这个标准下的论证和推理,是有有效和无效的区别的,因而该观点也有了好和坏的区别。比如,我把能否让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作为最重要的标准,那就可以去调查事实,看看他上任以后的失业率、人均收入的变化,以及能否和他的举措之间建立因果关系,这就是有效的论证,是一个好的观点。如果我说,你看,特斯拉把工厂建到上海了,所以特朗普不合格,这就是无效的论证,一个特例没法证明特朗普的综合业绩,是一个差的观点。
04 解释和论证
一般来说,当我们有了一个观点,需要向别人介绍时,我们首先需要的是解释。而当别人质疑我们的观点,我们再做回应时,就必须进行论证。
解释和论证是不同的。解释是假设观点已知,甚至观点正确,然后描述观点的含义,介绍观点的论证过程。而论证是假设不知道观点是什么,或者不知道其正确与否,通过论据和论证来证明给大家看,我是怎么得出这个观点的。
解释也会涉及论证过程,但不要求论据必然推导出结论,只要有合理关系即可。但论证不同,论证要求论据必然的推导出该观点。
网上有篇文章,中学语文教材里的四大论证方式,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即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严格意义上说,这四个方式都更适合去解释一个观点,而非论证一个观点。当然,举例和道理在某些特殊场合也有论证作用,而对比和比喻则一点都没有,完全无效。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家初创家电企业的CEO,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昼夜奋战,领导大家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空调。在全体员工大会上,你发表了国王的演讲:
不出五年,我们必将超越格力,成为中国空调行业的龙头(观点)。我们的空调,最近在成都的一个商场中,销量超过了美的(举例)。管理大师柯林斯说过,很少有企业的繁荣期超过15年的,格力、美的差不多到头了(道理)。我们将会是手机界的苹果,汽车界的特斯拉(对比),现在就像一条河流快要到入海口了,前面将是无限广阔的大洋(比喻)。
全场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或许你还在某些员工眼里看到了些许泪花。
你的演讲成功了。
但如果你面对投资者,想要融资,你发表上述演说会如何?你连五毛钱都融不到。
面对投资者,你不能只是解释,你必须得证明,为什么你觉得五年内会超过所有企业成为龙头。你的技术会不会被格力和美的复制?他们会不会研发出更好的技术?格力倒下了,会不会日本欧洲的企业接棒?会不会有新进入者,比如小米?
05 论证的有效性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除了纯偏好的观点以外,不管观点能否被验证,能否被评价为正确还是错误,其论证的有效性都是可以评估的。
一个观点如果论证是有效的,那就算其结论是错误的,但这个人还是会给人以思维清晰严谨的印象的。反之,则比较糟糕。
严格意义上说,论证只有两大类,演绎法和归纳法。演绎法是有推理必然性的,归纳法是或然性。不符合这两个大的规则的,都是无效的论证。
具体如下:
1、演绎法
演绎法,简单的说,就是三段论。一个大前提,一个小前提,一个结论。如果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是真的,那么结论必然是真的。
比如,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这个推论过程是有必然性的。
这里还要指出一点,推理的必然性不等于结论的必然性(100%)。比如吸烟和不吸烟比会让人患癌症的概率增加,公共场所禁烟可以导致人们患癌症的概率减少。这个论证是有必然性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大家因此就不会得癌症,只是患癌症的概率会降低而已。
逻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说,一个推论不管多么复杂,都可以被还原为一系列的三段论。
2、归纳法
太阳过去每天都从东边升起,所以明天太阳也会从东方升起。归纳法不具备必然性,不能保证100%发生,但是当样本足够大时,我们会认为其推导成功的概率很高。换句话说,不求100%,但求够用即可。
归纳法在日常生活中被大量的使用,尤其有些事物,严格的论证其背后的规律是很难的,或者很滞后的,而归纳法可以帮助我们马上获得一定程度的或者够用的确定性。
比如,如果你负责一家传统的汽车企业,现在看到有越来越多的顾客愿意选择电动车时,你就应该果断的布局。目前很难通过演绎法,依据道理和逻辑去推测未来的趋势,坐等专家把这个研究清楚,黄花菜都凉了。基于有限的样本,做出一个趋势的假设,然后行动,观察反馈,进行调整,是更合适的策略。
3、证伪法
证伪背后的逻辑推理就是演绎法,如果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正确,则结论一定正确,这个命题的逆否命题也是正确的,即如果结论不正确,则大前提和小前提必然有一个是错误的。
比如,大家熟知的用黑天鹅来证伪地球上的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过程是这样的,假设地球上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作为大前提,澳大利亚是地球上的一个地方是小前提,那么必然推导出澳大利亚的天鹅也是白的。但实际上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那么大小前提必然有一个是错的,澳大利亚在地球上没有错,只可能是所有天鹅都是白的错了。
如果一个观点是全称命题,比如“所有”、“每一个”、“100%”,那么只需要一个反例,既可推翻该观点。
证伪法的一个延伸用法是,如果一个命题表述的虽然不是100%,但是是“绝大部分”,“极高概率”,那么如果我们很轻松的找到了一些反例,也可以对该观点进行有效的反证。
比如,绝大部分私人企业的效率不如国企高,感冒有极高的概率引发肺炎,随手获得的少数反例就可以有效证伪。
这里还要强调一点,有效性和正确性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比如,一个人引用的经济数据出错了,推导出特朗普不是一个好总统,但是他的论证过程本身是没有毛病的,我们仍然可以说他的论证过程是有效的,只是结论不正确。
而一个人如果仅仅统计了著名影星的收入,就得出演员的平均收入巨高的结论,则是论证无效的。
简言之,论证有效就是符合推理原则,没有明显的逻辑矛盾和漏洞。
06 反驳
在交流观点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碰到观点不同的情况。如果是纯偏好不同导致的,那反驳没有意义,此时只能求同存异了。
除此之外,都可以反驳,要么你反驳别人,要么别人反驳你。
反驳针对的就是论证,而非解释。
有效的反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对结论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精确的定义。如果两个人对结论的定义不同,则很容易导致观点不同。比如,梅西是不是球王,那怎么定义球王?特朗普是不是一个好总统,怎么定义好总统?《无双》好看还是《影》好看,怎么定义好看?
第二,考察证据的真假。证据是用来支撑论证的,要么是事实信息,要么是引用别处的有更高确定性的观点。一个正确的论证,首先必须保证证据是真实的,如果证据为假,则结论没有意义。比如,糖和脂肪,哪个对身体影响更大?我们作为普通老百姓,不可能去做这个研究,只能引用学术机构的研究成果。但头段时间美国新闻界爆料,脂肪比糖更有危害是被刻意扭曲的结论,因为有学者被糖果公司收买了。
第三,评判推理过程是否有效。只要论证过程有漏洞和矛盾,则整个观点就不足信。
07 不同观点
即便我们抛开错误的观点不谈,也会存在各式各样不同但都合理甚至正确的观点。
首先,真实的证据理论上也是无穷的,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证据进行论证,自然有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去评价特朗普,就算经济数据,也多如牛毛,不同行业、地域、时间,收入还是支出,医疗还是消费,任何人也不可能穷尽所有。
其次,事物作为一个整体,去做出分析就势必需要选择视角,有时甚至需要做出取舍、简化或者转换,即便面对同样的事实信息,也有可能产生不同的观点。比如,特朗普的所有已知信息现成的,但是评价他好坏是考察哪个方面呢?经济、政治、外交、诚信,还是形象?还是综合?权重如何?
对于个人,由于每一个人掌握的信息和思维特性都有局限性,接触不同的观点恰恰是跨出舒适区,开拓视野,学习新知的好机会。
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也就保持了多样性的存在,进而增加了该社会所有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言的权利。
08 争论
用人说,争论的结果只能使双方更加坚定自己的观点。而且,争论很伤感情,所以尽量避免争论。
对于这个观点,我也有不同观点。
一个优秀的组织,不管是政治、商业还是军事,争论是必须的。好的主意、策略,往往是在激烈的碰撞中产生的。
乔布斯说过,好的主意就像宝石,必须经过一个从粗粝的石头打磨和抛光的过程,也就是争论。他发现,优秀的人才是没有自尊心问题的,大家在一起吵的热火朝天,面红脖子粗,但是一旦有了共识,大家第二天跟没事一样,继续合作。
准确的讲,优秀的人不仅是没有自尊心问题,大家对事不对人,而且大家的认知水平都比较高且接近,尤其是论证的有效性上,那么大家争论的地方就会集中在视角和证据的可靠性上。一旦视角统一了,剩下的问题其实就是证据的可靠性,这就变成了一个事实问题,是必然会有答案的。
但是,如果大家在论证的有效性上不一致就麻烦了,正确的逻辑只有一种,而不正确的逻辑千千万,那争论就会彻底陷入泥潭,必然是一地鸡毛。
所以,关于争论,我的建议是:
1、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尤其是逻辑推导的有效性;在工作和生活中,尽量寻找几个水平差不多的同盟和老铁,进行有效的碰撞,从而提高自己的输出水平,避免狭隘视角、同质化和局限性。也就是俗话说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2、和陌生人,以及普通的同事和朋友之间,不要做深入激烈的争论,点到为止。因为双方在认知、知识储备、立场、偏好、视角和逻辑等方面都有可能存在不同,更不用说还有没有裁判,稍微复杂和敏感一点的话题,都有可能进入拉锯战,根本无法达成共识,也伤了感情。
3、对于持不同意见者,留心观察,分析其在视角、信息量和论证方法的特点,同时反思自己,看看有没有需要弥补或者值得学习改进的地方,也可以对对方有个客观的了解。
4、养成自我辩论的习惯。凡事都从反面多想一想。对于自己笃信的观点,也尝试做一下蓝军,看看自己有没有忽视什么东西。碰到对方持不同观点的情况,除了反驳以外,站在对方的观点里思考一下对方的论证过程也是必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