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我心血来潮看了看好莱坞经典黑白电影《罗马假日》。尽管是黑白色的老电影,但依然难掩银幕天使奥黛丽.赫本和格利高里.派克的光辉,特别是奥黛丽.赫本的美丽光辉。
罗马假日:残缺即是美作为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罗马假日》的社会背景比如今保守许多,欧洲某国公主安妮莅临罗马。生性活泼的她早已烦透宫廷的桎梏,在罗马的第一个晚上便偷偷跑出戒备森严的官邸径直走到了罗马街头。夜色里,她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自由。在街上可以大摇大摆的走路,丝毫不用在乎贵族的繁文缛节。以往矜持的性格变得荡然无存,当她大意的躺在街头石阶上昏昏欲睡时,如果不是碰到派克饰演的美国记者,天真的公主恐怕就过不了后来的一天假日了。
人只有在昏迷的状态里才会展示自己最原始的本性,就算公主也不能幸免。因为在逃跑时御医打的安定剂使夜游罗马的计划未遂,昏沉的状态里的她更显亲切、可爱。《罗马假日》童话般的叙事也从她和记者的奇遇展开。虽然那是个无名记者,但在她昏睡的时候他就像把自己领回家的丈夫,男人成熟俊美的外表使其“甘心”被带走,这梦幻般的巧遇在现实生活里显然是极少见的。但电影作为被编织成的梦,有义务提供一种美丽的情感供人享用。
罗马假日:残缺即是美派克饰演的记者显然是个好男人,开始还不知道夜宿街头的女孩就是公主。某个时候,他还以为女孩是暗娼。只是当看到那纯净的眉宇中所透出的天真和可爱后,便打消了抛开女孩的念头。也就是从那时起,属于他们俩的假日开始了。
《罗马假日》里这个“假日”实质上是指记者和公主共同渴望的“自由生活”,把片名改成《罗马自由一日》更能说明影片主旨。在对待自由的追求上,公主开始是顽皮和不顾一切地享受自由;记者则是渐渐的被身边的公主所感染,其实在他那里,与公主“游玩”罗马最开始是作为职业计划的一部分,这充满名利熏心的计划是“反自由”的。如果没有之后对公主产生感情,他永远都是一个疲于奔命的记者。记者的使命便是发现新闻,这种使命作为个人欲望体现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不可能有享受自由的机会,因为记者这个职业就是扼杀别人自由和自己自由的刽子手。
在影片结尾,公主回到了官邸,翌日便举办了记者见面会。这时候,他最后一次看到美丽的公主,和第一次在街头碰见的女孩一样,只是此刻华贵的白裙将她牢牢包裹。紧接着影片最揪心的情节开始了,高高在上的安妮痛苦的装作不认识他,但眸子里依恋的光芒随时都通过空气反射到他心上。
罗马假日:残缺即是美赫本神奇的演技在见面会结束时得到了最大发挥。细致的观众会发现在这个长长的笑靥里,包含的是从见到情人的喜悦到发现、离别、哀伤的痛苦过渡。用“神奇”去形容这笑靥也不为过,因为赫本把矜持也融进了笑容里。那种公主的矜持既不允许流露欣喜,也不容许一点哀伤。在情感的波澜中,就算最吹毛求疵的人也只能察觉到在美丽的黛色眸子下闪过的一丝忧郁。但在台下的男人眼里,这矜持的微笑是对自己不能使心上人自由的责备。但他自己又何尝能自由呢?只不过俩人不能自由的理由相异:公主是因为人民和国家的公主身份,记者则是普通人为能继续生活。
格利高里•派克曾说:《罗马假日》是赫本的电影,他自己只是配角。派克的这句话不仅是对赫本演技的赞叹,也是片中记者的感叹。片尾,男人伤心的凝望着公主离去后的主席台,虽然经历过比这更大的发布会,但那天真美丽的女孩留给这位记者的震撼太大了。在短暂的一天里,他体验到比疲于奔命寻找新闻更珍贵的追求,那便是自由和爱一个人。
这真是一个经典的电影。结局有些许感伤,但是不这样结局还能怎么样呢?不可能高贵的公主真的放弃一切和一个落魄记者在一起吧?毕竟生活是现实为主的,爱情童话不可能现实到生活中。公主也注定只能和王子在一起。
这也就正是电影经典的魅力所在吧!也正如公主所说:就让这一切成为我生命中美好的回忆吧!这样的结局固然令人扼腕叹息,但也正是因为这份遗憾的美丽,使得赫本那优雅脱俗的气质与迷人的微笑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永远地定格。
残缺即是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