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艺术》2.1节后感,本着想要学习一些沟通技巧的目的来读书,却读到人类的性格与行为习惯的形成部分,如黄钟大吕一般发人深省。
自我观念(起源)
自我意识形态,一个提起来玄之又玄的的专业性名词,在大多数人眼中无非是指形成于先天的成长环境,一个人的性格,价值观,行为准则似乎无不受制于此并由此产生的一种产物。
中国有句古话,穷养男,富养女。这句话,在我看来,旨在塑造性别之间的性格差异(不过多评论老古话是否合理)。在性别角度上看,男人代表力量,代表家庭的支柱,需要一个偏向适于发展独立自强的环境;女人则代表感性,需要社交等沟通能力,因此则需要一个稳定而适合培养此种修养的场所。
而在本书中,一个人的成长基础则被归为生物学——伟大的基因。人生来并不是直接由环境造成,而是后来环境中所施加的影响。此观点不同于上述所说的一般观点。男生之所以为男生,是基因所致。女生之所以像女生,则是由于有人诱导所致。
性状是环境与基因共同决定
弱化基因作用不可取,过多描述环境的作用亦不聪明。龙生龙,凤生凤,但老鼠的儿子并不能生下来就会打洞。
在幼年时期环境对塑造自我观念就已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三岁看老,便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形成,而且根据相关的社会统计,这种性格与准则在人后期的成长中变得愈发鲜明。
来自原书在小时候,上图中高低自尊者就已经行成,这种行为模式似乎会伴随到你的成年(我反正是躺枪_(:з)∠)_)。
但事实上自我观念可以发生改变。
两种状态(作用原理)
作为一个beginner,凡事都会有第一次,第一次说话,第一次走路。听到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便是形成自我的开始。
“是个男孩。”这大概是父母给出生的你第一个评价,这个评价决定了你以后要被当成一个男孩来养,有一天,你也会突然觉醒,原来我是个男孩,与女孩不同。
在自我意识形成之后,便有两种意识形态充斥于你的成长——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评价。然而幼年时期自己的观点恰恰来自余别人的评价。(自己的观点≈别人的观点)
五年级的时候,本是一个在班级上默默无闻学生的我,得到了新来老师的表扬——作业的字写的漂亮,甚至将我的作业作为模板展览于班级之上,那时,我意识到自己的字写的很漂亮,在此之前,我的字丑的甚至到了班主任点名批评的地步。
可怕的正反馈(途径)
举一个在书中的经典栗子,一个研究机构讲一个实验班级中任意抽取10%的学生,成立了一个拔尖班,结果一段时间之后,拔尖班的学生成绩还普遍比原来班级的学生成绩好。
这是什么情况?!主观上的判断影响到了客观上的结果。分到拔尖班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是随机出来的,却相信自己异于常人,在自觉的努力下改变了自己的状况,做出了成绩。
图片发自原书人之初,性相近。孩子在受基因控制下的表现上存在差异,但是基本上是相互接近。但环境诱导下造成了性格的分歧,最终影响到各人的自我意识。
而这些在幼年时期形成的意识有一个可怕的正循环怪圈(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自我应验的寓言包含四个步骤:
1 .持有某种期待(对自己或别人)。
2 ,表现出与期望一致的行为。
3 .期待如实发生。
4 .强化起初的期待。
——摘自原书
人们在这种催眠之下,一步步朝着各自的方向发展。本以为自己的未来靠自己控制,但无形中却发现自己受到幼年时期观念影响的根深蒂固。
转变
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家贫也能出贵子。
环境的影响,别人的评价在你成年之后会发生改变,自己的成长可能会使你处于一个完全崭新的世界之中。
——以下来自原文——
拥有真实的自我感
如同你已经读到的,不真实的自觉知觉有时候来源于你对自己太过严厉、觉得自己比事实呈现的还要糟糕。否定自己的缺点是很荒谬的,但是承认你的长处也很重要。
对待别人的评价
把你得到的不真实的评价列出来,然后去找那些更加客观公正的人,让他们帮助你认识你真实的能力和缺点。
拥有切合实际的期待
如果你要求自己的每个沟通表现都完美无缺、具有控制力,你一定会觉得很受挫折。
拥有改变的意愿
我们常常说我们想去改变,但又不愿意去做必要的工作。当我们不想去做而必须做的时候,就会借着声称我们"不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来维持一个不切实际的自我概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