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我概念?
《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中说:自我概念就是指你对自己所持有的相对稳定的知觉。嗯?这里的知觉是什么意思呢?不理解,事实上整本书的第三章都在讲这个概念。然后其中有一句话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受到自我概念的影响”,看到这,我就不知道要如何继续下去了,是不是翻译有问题的?没办法,百度了下自我概念,然后整个人就懵逼了,看不懂!
好在一个概念无法完全理解的情况下,还是可以从局部入手。通读之后,我自己对于自我概念的理解就是:我们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嗯,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呢?其实这个问题根本没法回答,必须给出一些限定条件后,才能回答,比如说,在简书这个平台,你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怎么看?跟闺蜜相比,我美还是不美?这样就可以回答了,这个回答就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自我概念就是诸如此类问题答案的全部总和。
(以上是我自己的理解,如果你也看了这本书,或者对自我概念比较了解,发现以上有问题的话,麻烦帮我指正一下)
哪些因素塑造了自我概念?
在知道了自我概念后,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自我概念?从定义出发,我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那肯定和我们自身有关,也就是说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事实上你是外向还是内向,害羞还是大方,果敢还是犹豫,等等,这些都是在出生前就设定好的,所以你不用强迫自己,非要做出违背自己本性的事情,既不讨好,也对不起自己。
我们可能误以为自我概念,只受到自己的影响,但是事实上,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其实是别人给我们的反馈。这个看起来,很违反直觉,但事实就是如此。比如你是怎么知道自己美不美的?在上学之前,是你家人告诉你的,上学之后,是同学告诉你的(可能并不会很直接)。这个过程中一直都伴随着比较,事实上这里还隐藏着一点,就是美的标准。社会标准是比较的基础,我们也会被社会标准所裹胁。
你看,在形成自我概念的过程中别人扮演者多么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你而言重要的人,比如父母,老师,朋友。特别是从出生到青春期结束之前的这段时间,别人给我们的反馈特别重要、关键,这是自我概念形成最关键的时期。但很不幸的是这段时期遇到什么样的人,都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只有进入社会后才有主动选择的可能。所以选择自己愿意相处的人是至关重要的。
自我概念有什么特性?
由于自我概念的塑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别人的反馈,但是别人的反馈不一定就是对的,或者是过时的(自我概念会慢慢的倾向于固化),这会导致自我概念和真实情况有一定的偏差,这个偏差可能过高,也可能过低。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都是不好的,但是这个很难避免,自我概念本来就来自于别人的反馈,结果这种反馈是有问题的,而且在形成自我概念最关键的时期,我们缺少足够的分辨力,辨别出别人的反馈是否有问题。
自我概念抗拒变化,这一点不知道要如何解释,在我的理解中,如果原来的自我概念是正面的,那我抗拒变化还可以理解(就像告诉你,你怎么又胖了,你肯定不愿意接受的),但是自我概念原来是负面的,现在有机会向正面发展,这个时候为什么会拒绝呢?不理解,虽然书中有这样的例子,但还是无法理解。
(简书上看过这本书的人不算少,谁能帮我解释一下吗?)
知道自我概念有什么用呢?
这本书是讲沟通的,为什么在这么一本书中,会出现这么一个看起来和沟通毫无关系的概念呢?书中说的是:‘你是谁’不仅会反映,也会影响你与他人的沟通。也就是说,沟通(别人的反馈)会影响自我概念,同样的,反过来自我概念也会影响你的沟通。
更多内容,请阅读《沟通的艺术》第二章2.1节沟通和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