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拖延
我的执行力感觉不太强,打算周一周二完成的事情,一直拖到了周四晚上23:28。
我在想为什么会这样,时间是有的,但是我在拖延。一想到要做这些事情,我就感到恐惧,觉得自己做不好。脑袋里一团浆糊,理不清做这些事情的步骤。
我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给学生布置了一些非强制、非明天交的任务后,到了交的日期准有学生未完成。为什么会这样呢?
2️⃣ 遗忘
忘记还有这件事。年前决定年后要准备一个课程,过完年后就忘记了。今天晚上有个会议,结果因为一天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课程准备上,结果晚上的会议完全忘记了。
学生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每天要学习的内容很多、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哪里会腾出脑子记这些隔很久才需要提交的任务呢。我试过,只要不提醒,有些学生就会一直遗忘。
解决遗忘,不能总是我来提醒,一方面比较耗费精力,另一方面学生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记着。我自己是通过设定闹钟来解决的,但学生没有手机,我觉得可以把要做的事情写在便签纸上,然后贴到墙上。但感觉也很难做到,学生可能也会把这件事情忘记,唉还是我来提醒吧。
3️⃣ 不重视
一旦觉得这件事对自己来说不重要,那么肯定会遗忘。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肯定会忘记。
怎么判断重不重要呢?对于学生来说,是根据是否能够提高学习效果来判断吗?不一定,问了很多学生,是根据能不能早睡觉、会不会被老师批评来衡量的。
比如整理错题,整理错题虽然能够让自己理解透彻一些题型,但是这需要花费时间,结果可能是晚睡或完不成作业。与其整理错题,还不如完成作业后就睡觉,反正不整理错题也不会挨批评,还能早点休息。
我自己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还有很多,这些任务现在还不是很重要,晚一点完成也行。结果就一直拖延,遗忘。
怎么解决呢?
我觉得需要设定个目标,自己做这些事情是为了达成什么样的目的,不能盲目地去做。有目标有动力,也就会重视起来。
4️⃣ 不清楚怎么做
这种情况也有,当准备开始做一件事情时,发现自己无从下手。
不知道怎么做,尝试的成本又太大,所以索性就不做了。
通过主动思考、尝试反思、查阅资料或许能把事情做成。但是这太耗费精力了,这些“额外”的事情太费脑子了,算了不做了。
我发现我就经常处于这样的情况,觉得这件事太难太大,自己做不来。但其实事情本身不难,而自己的能力也能达到,问题出现在没有把复杂的事情进行拆解。
这是我经常吐槽的,对任务、目标不熟悉,很难进行合理的拆解。
怎么办?硬着头皮拆,最好找一张纸,把想法记录下来,然后用不同的方式拆解组合。总能找到差不多的。差不多就行了,赶紧行动起来去做。
5️⃣ 结语
要提升执行力,关键在于理解和克服拖延、遗忘、忽视问题的重要性以及行动上的迷茫。
拖延背后是对任务的恐惧和步骤的不清晰;遗忘则是注意力分散的结果,两者都需要通过有效的提醒系统来管理。
相对地,任务的重要性若未被认可,就会被忽略;因此,需要建立目标,提升任务的价值感。
当行动方向不明确时,拆解任务、记录步骤、并小步实施。
执行力的精髓在于设定清晰目标,建立提醒机制,赋予任务以意义,并化繁为简,逐步迈向行动。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逐渐克服执行上的障碍,提高个人效率和成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