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书名,我就很想知道,作者的精神家园是什么?
我猜应该是写作,因为他是一个以文字为生的人。
他是谁?
这本书的作者,是王小波,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作品获过很多奖。只可惜离去的太早,要不然,我们大概会读到他更多有趣的文字。
我也是有依据的,他发表了一些作品,很有代表性的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
只可惜,我一本都没读过,唯独《我的精神家园》除外。
读着读着,我发现我猜错了。
根本就不是写作,而是他的思想,他只不过通过写作来传递自己的思想,自由的思想。
在那个时代,我觉得他有点特立独行,现在看来,依然都不过时。
感谢他的独立独行,要不然我们怎么看到那个年代的真,还有他有趣的灵魂。
他的文字有趣、幽默、讽刺和批判,这是我在读《我的精神家园》里感受到的。
《我的精神家园》收录的都是他写的一些杂文,我从他的文字里,也能嗅到鲁迅的味道---讽刺和批判。
我觉得这是一个作家的责任和道义,不能只唱颂歌,颂歌唱多了,很容易相信是真的,还会让听的人变痴呆。
我记得梁文道曾说过:“励志的文章读多了,很容易变傻的。”
意思是说,这个社会也有阴暗面,万一掉进去,还蒙在鼓里,这就不好了。
比如,在《欣赏经典》这篇文中,讲到一个美国外交官,二三十年代在莫斯科待了十年。他在回忆录里写到,他看过三百遍《天鹅湖》。
身为外交官,有些应酬是推不掉的,所以这部戏他只能一边又一遍地看,看到最后有点吃不消。
作者幽默,有富有想象力,他开始猜想了---
头几十次去看《天鹅湖》,这个美国人听到的是柴可夫斯基优美的音乐,看到是苏联艺术家优美的表演,此人认真欣赏着,不时热烈地鼓掌。
看到一百遍之后,观感就有所不同,此时他只能听到一些乐器在响着,看到一些人在舞台上跑动,自己也变成木痴痴的了。
看到二百遍之后,观感有会有所不同。音乐一响,大幕拉开,他眼前是一片白色的虚空---他被这个戏魇住了。此时他两眼发直,脸上挂着呆滞的微笑,像一条冬眠的大鳄鱼。就这样如痴如醉,直到全剧演完,演员谢幕,有人把舞台的电闸拉掉,他才觉得眼前一黑。赶紧打自己一个嘴巴子,把自己打醒,回家去了。
以上都是作者的猜想,美国外交官在回忆录里也没有这样写,他只写了这样的话,“后来拿到调令离开苏联时,如释负重地说道:这回可好了,可以不用看《天鹅湖》了。”
作者认为,一部作品不停地欣赏下去,会遇到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欣赏艺术,第二阶段是一个物理过程,看到人在动,第三个阶段,会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一切万物都是一样的,一个物质存在的形式。
从艺术到科学再到哲学,这是个返朴归真的过程。一般人的欣赏总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很少有人达到第二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就更少了。
作者还说,在他的一生的黄金时代,没有看过别的东西,只看了八部戏,部部都被称作经典,作者当时正处“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纳闷,为什么他碰到的都是经典,不免让人怀疑自己的运气是不是太好了?
根据他的猜疑,如果一个可疑的说法,又对自己过于有利,这种说法准不对,一定是编出来自己骗自己的。
于是,我就很羡慕他,自由的思想真是个好东西,可以让人的精神家园一直充满生机。
正如他自己所说:“实际上,人只要争得了论是非的权利,他就不战而胜了。”
我觉得,他已经不战而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