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前的冬天,伴随着一声啼哭,女儿来到我的身边。这十四年来,我们像朋友一样彼此陪伴,一同成长。女儿就像一个“小白鼠”,我总是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在她身上“试验,”现在回头看看那些所谓的“试验”,有点歪打正着的意味,这些“试验”对女儿的写作能力起了很大的帮助,她似乎从来没把写作文看做是个难事,相反,经常是拿起笔写一写,写作,对她来说,就是表达自己的想法,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而已。
一、6岁以内的训练
1.早期潜能开发训练
女儿出生第五天,我们出院回家,我开始坚持每天给她做全身抚触,试图发展她的触觉能力,提升她的安全感。那时候由于身体虚弱,每次做完,我腰疼得直不起来,需要慢慢起身,但觉得这样做对孩子建立安全感、发展身体的敏感度有作用,我便咬牙坚持。
月子期间,我还给她听英语、听儿歌、听故事,尤其是英语,我当时的一个假设是,让英语和母语同时刺激她的大脑语言中枢,也许对她将来学英语会有帮助。记得有一天,我给她听英语,迷迷糊糊睡着了,梦到女儿趴到我的耳边说:“妈妈,谢谢你,你做的这些,我将来都能用上”。醒后,看着熟睡的女儿,觉得不可思议。
出了月子,我可以外出了,便骑车到附近的小商城,买了很多各种颜色的气球、能够闪亮的彩灯,开始装饰房间,一串串彩色的气球,不同颜色的彩灯,房间里热闹起来。每当女儿醒着,我便抱着她,指着不同颜色的气球,用完整标准的普通话,告诉她:“这是红色的气球,它的形状是圆的。”“这是黄色的气球,它的形状也是圆的。”晚上,我把灯关掉,打开彩灯,彩灯一闪一闪的,女儿的眼睛也闪着好奇的眼神,我告诉女儿:“这是红色的彩灯,那是绿色的彩灯,它们一闪一闪的”。同时,我也要求母亲和婆婆在和女儿说话时,尽量不用方言土话,要尽量说完整的句子。等她再大一点,我们去公园玩,我就会把看到的景象描绘给她听,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比如:花园里的花真美,有粉色的、有白色的、有红色的,小草把大地装扮成绿地毯等等类似的语言。当时的想法是尽量尽早往女儿的大脑里输入正确的词汇,丰富她的大脑词汇系统,我相信虽然孩子小,不会说话,但是不代表她的大脑里没有语言,只是她不会表达而已。
两个月时,有一天我躺在女儿身旁,望着天花板,忽然发现自己的视线内只有白色的天花板,我忽然意识到,天天躺着的女儿,能够看到的只有白色。于是我把天花板上沾满了各种颜色和形状的小动物,还自己折了很多千纸鹤,用线连接起来,吊在天花板上,这样女儿躺下的时候,看到的,就不是白墙了,而是一个彩色的世界,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地刺激她的大脑,建立对颜色、形状的概念。五六个月时,女儿躺在床上,我把彩色的氢气球栓到她的脚上,偷偷观察她的反应。只见她偶尔动一下脚,发现了氢气球也动一下,一开始她并没有什么反应。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她似乎是发现了脚和氢气球之间的关系,氢气球动的次数多了。女儿从小就会自娱自乐、自己逗着自己玩,不管是何时何地,她总能找到喜欢做的事情,享受玩的乐趣,也许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在她一岁之内,我大部分精力都在关注如何刺激她的大脑,丰富她的感觉系统。那时候,我经常望着不会说话的女儿发呆,心里想:“这个小人的大脑里到底在想什么呢?如果她会说话,她会和我聊什么呢?”真的很期待她能开口说话。
大约一岁三个月,她才开始会走路。自从会走路,她的视野就开阔了,自己想去哪,就去哪。经常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自己逗着自己玩。忽然有一天,她开口说“爸爸爸爸爸爸”,我和她爸爸非常开心,搂着她不停地亲。自从开口叫爸爸以后,她的话开始多起来,一开始是电报式的语言,断断续续的字,后来开始说词。我发现很多指代具体事物的名词,她都能说出来,有一天,她拿着一件自己的小毛衣,对我说:“妈妈,这是衣毛。”我破口大笑,以前我教她说这是毛衣,怎么成衣毛了呢,我纠正说这是“毛衣”,女儿也哈哈笑起来,重复了三遍说“这是毛衣,毛衣,毛衣”。虽然她会把词说反,但我心里还是很高兴,毕竟她能说的词汇突然变多了,比同龄孩子语言发展得要早一些。
2.口语表达训练
从出生五天到幼儿园毕业,女儿每天坚持做的是听故事,有时我给她讲,有时听磁带。为了让她听故事,我特意买了录音机,买了好多好多故事、儿歌磁带,反反复复听,晚上不听故事,根本不能睡觉。听故事,已经成了她的习惯。也许是听故事的原因吧,她从小就喜欢讲故事,三岁的时候,她就一个人坐在床上,床上摆满了布娃娃,她指挥这些布娃娃说话,领着“她们”玩过家家的游戏,嘴里不停地叨叨,有时我过去,她就示意我不准说话,说布娃娃正在开会呢。
女儿两岁半进入幼儿园,幼儿园倡导指读认字,每天老师会带着孩子,用手指着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儿歌,这样孩子在字和读音、意义之间建立了联系,虽然没有刻意让孩子认字,但是孩子认识了很多字,中班开始,女儿开始喜欢读报纸,每次拿到报纸,她就会自豪地指着自己认识的字读给我听,如果一个大标题全都读下来,我就会使劲夸她真棒!这样她认字的积极性更高了,不管走到哪,只要看到字,她就忍不住读出来。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们坐公交车,女儿望着车外的广告牌,不停地读着,不认识的字、不懂的意思就问我,她当时的内心一定是特别的自豪,因为她能认识这么多字!幼儿园毕业,她差不多可以读书看报了,虽然还有些字,不认识,但是她能连蒙带猜地读懂意思。这使她很有成就感,有时觉得自己是个小大人了,特自信。
3.发散思维能力训练
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喜欢玩发散思维能力训练。我提出一个词,让她尽可能多地去想到相关的词或事物,越多越好。她也特别喜欢玩这个游戏,有一次,我们玩由“圆”想到什么,我们想了很多,直到想不出来为止。过了几天,女儿突然又想出一个答案,这让我很吃惊,我早就忘了这件事了,她还在努力想。这种思维训练,训练了她的思维广度和灵活性。现在她学习的时候经常会举一反三,想问题想得很多,总能提出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进入初中,经常是下课了,她追着老师问问题,她的班主任说她有着特别好的思维品质,我想这也许与小时候的思维训练有关吧。
4.形象思维能力训练
女儿从小就喜欢画画,没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在家里画各种喜欢的东西,虽然不像,但是我知道那是她的涂鸦期,是她对外界事物的独特理解。我总是夸她有自己的创意,这极大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4岁多,我给她买了一个特别精致的小本子,女儿爱不释手,用了一天的时间,把小本子做成了自己的小人书,每一页都画了一个带有简单情节的小故事。才4岁多的一个小孩子,竟然能坐得住,一天都安安稳稳、不声不响地创作自己的作品,这让我既高兴,又心疼。后来我提起这件事,她说还有印象,自己也很佩服自己,那么小,竟然能画那么多东西出来!
幼儿园中班开始,她参加了一个绘画班,老师不以孩子画的像不像来评判孩子的作品,而是以感觉和创意来评价孩子作品。有时候,老师指定的绘画题目很抽象,比如“热”、“温暖”等,没想到孩子也可以用颜色、线条表达出来,有时,女儿解释她画的含义,我几乎是听不懂,但是我知道那是来自孩子心底的声音和感觉,我只能用欣赏甚至是崇拜的眼神看着她,孩子的世界和我们确实不一样!这些训练,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是她对抽象概念的一种形象化的理解,这也是写好作文必备的能力之一。
5.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女儿1岁多的时候,我经常和她玩一些分类游戏,让她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一些玩具进行分类。有时没有玩具,我们就玩扑克牌,按颜色、按图标分类,很快她就建立了类别概念,自己没事也玩一玩。两岁多,我给她买过一些益智类玩具,比如停车场玩具、逻辑狗等,没事她就自己玩,玩得很投入。后来遇到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物,她也喜欢去分类,有时还自己给自己设置难度,有点自娱自乐的感觉,乐此不疲。
6.思辨能力训练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根据遇到的事情进行辩论或推理,比如当她提出不合理要求时,我让她找出说服我的三个理由,她就会思考一下,然后歪着小脑袋,掰着小手指,说三个理由,说得头头是道,然后我再去和她辩论,如果我说服不了她,那就满足她。有时在路上,我们遇到乞丐,我会引导女儿去分析这个乞丐是真乞丐还是假乞丐,为什么?有时我们读了一个故事,我们会对故事中的某个人物进行分析,并说出理由。我们的辩论不以输赢论结果,只是单纯地说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女儿养成了她爱思考的习惯,经常会对一些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是看书,她也是写满很多批注,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小学六年级,班里经常组织辩论会,女儿很少去网上查资料,每次都是自己组织语言,还经常获得最佳辩手的荣誉,我想这也许与小时候经常思辨力训练的结果吧。
六年时光,不长,但足以让一个婴儿变成少年。我深知6岁以内的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六年中,我始终以抱持的态度陪伴着女儿的成长,尊重她、信任她,尽量给她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站在她六岁的门槛,回首她成长的点点滴滴,我经常扪心自问:这六年,我为女儿做得足够好吗?她的成长关键期里,我做得是否妥当?她上学以后会不会也为写作难而苦恼?……
眼前这个稚嫩的孩童,她活泼爱笑,喜欢讲故事,喜欢探究,喜欢逗别人开心……也许我的担心都是多余的。
二、小学阶段
1.交流,让语言在对话中深刻起来
从她上一年级开始,我和女儿做的最多的事情便是交流每日见闻感受。每天放学,在回家的路上,我们都会说说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女儿就会滔滔不绝地讲班里发生的事,我一边听,一边回应,偶尔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考试成绩不理想,她也会如实表达自己心情,很难过,我从来没有为她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批评过她,总是帮着她分析原因,鼓励她。这样一来,女儿和我无所不谈,从来不担心被批评,在她看来,路上的谈话更是一场心灵的对话与放松。我们这种无所不谈的交流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并没有因为她进入青春期而有所改变,相反,她会把自己青春期遇到的小秘密也告诉我,寻求我的帮助。这种真实表达自己思考与感受的谈话,既锻炼了她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直接影响了她以后写作文的主题深度。
2.思维导图,让作文在图画中清晰起来
女儿上三年级时,我参加了台湾孙易新老师的思维导图工作坊。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地把思维导图教给她,指导她如何用于写作文。女儿很快就喜欢上了思维导图,逐渐养成用它来列提纲的习惯。四年级时,因为作文写得好,每次都被当作范文来读,老师让她介绍写作经验,她给全班同学讲解思维导图作文,让全班同学都学会用思维导图来写作文,得到很多家长的好评。
3.仿写,让文字在笔尖舞动起来
记得一年级的一个傍晚,在回家路上,不经意间,女儿被夕阳西下的场景所吸引,说自己很想写首诗来表达这种感觉,我随机鼓励她,抓住灵感,把它写出来吧。女儿随口说了四句打油诗“夕阳满天展……”(具体内容我忘记了)
我把她创作的这首诗歌打印出来,贴到家里的墙上,以示鼓励。从这首小诗起,她开始模仿语文课本中的诗歌、模仿苏轼、辛弃疾的诗歌,创作了一些自己的小作品,虽然水平有限,但勇气可嘉。
女儿上三年级时,我打算和她一起学习国学经典。《笠翁对韵》是我们学习的第一部经典,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我喜欢它,书中的文字对称押韵,描写的画面干净唯美。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每一个句子,我们都认真地寻找解释,并把相关的画面用笔画出来,这样可以培养她的形象思维,开发右脑功能,提高记忆力。在画出来的基础上,我引导她根据句子的节奏去仿写。没想到,女儿特别喜欢仿写这种形式,仿写了很多节奏对称的句子。有一次,我们去趵突泉赏菊,正赶上下雨,濛濛细雨中,各种各样的菊花悄然绽放,每个花瓣上都沾染着小雨珠,那种美无以言表。女儿便根据刚学的《笠翁对韵》中的句式进行仿写,其中有几个词,拿不准,我们就边赏菊,边揣摩,最后,终于编出两句,“风扶玉竹谦君子,雨沐金菊俏佳人”,那种幸福感和自豪感,在她的心中荡漾着,这也更大地激发了她继续编写诗句的兴趣。
4.《论语》学习,让思考向更深处迈进
女儿五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带着她学习《论语》,试图挖掘《论语》中能够进行思考力训练的素材。《论语》中,孔子有很多的观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继承,也有一些观点放到今天,值得我们去重新思考认识。我把这些观点一一讲给她,让她去思考,去辩论。比如怎样看待以直报怨和以德报怨?怎样做才是无为而治?为什么人不知而不愠,才是君子?如何看待色难?如何看待君子不器?如何看待子贡、颜回、子路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果孔子的理想能够实现,社会会有什么变化?如果你能够与孔子对话,你最想对他说什么?通过学习,你对孔子的印象有哪些?等等,每次学习,我们都有辩论,有思考,她能够举一反三、旁征博引,体会着思考的快乐。
小学六年时光悄然走过,期间,女儿没有为写作文发过愁,她仿写过很多古诗词、创作过小说,两次参加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得特等奖,在报纸上也发表过作文……
如今已经上初中的她,对学习、对读书、对未来都充满了热情与渴望。作为母亲,不苛求她的未来多么轰轰烈烈,只希望她能做最好的自己。她说有一种创作小说的冲动,我鼓励她跟着感觉走,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便是找到了自己人生最大的幸福。(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