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沟通的艺术读书大学生世界
怎样才能不被人轻易说服?

怎样才能不被人轻易说服?

作者: 思维图话 | 来源:发表于2018-04-09 21:25 被阅读44次

    过节,和朋友们相约去郊外踏青,体验着大自然花红柳绿的馈赠,我们都不觉欢呼雀跃起来。时而并肩畅聊,时而与美景留影,时而感叹生命的美好!

    突然,有人感叹:“还是大自然好啊,一切都浑然天成的。哪像我们人,时常处于纠结中,纠结来纠结去,最终也是稀里糊涂的。”

    “嗯嗯”。“谁说不是呢”。有好几个伙伴表示赞同。

    这时,有人又说话了“大的不说,就拿我们每天看见的听见的来说,就挺让人纠结的,好像谁说的都有道理,正的反的都有理,有时,知道的越多,反倒越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

    这话一说,大家纷纷点头。点头之后,又都摇头,表示没办法。

    确实啊,任何一个想要说服我们相信什么的人都会想办法拿出各自的理由。没点判断能力,还真不知道该信什么啦。但凡有点主见,不想随大流的人,难免有点纠结,尤其和自己相关的选择。

    看TA们那无奈样,我说,出来就只管玩,推荐你们回去学习《学会提问》这本书,对这种选择困难症有疗效。大家一听都乐了!

    回来后,我也重温了这本书。我决定就“怎样判断别人的观点是否合理”这一问题,结合《学会提问》这本书的观点,写写我的行动建议。

    不管是阅读还是听别人说的过程中,我们不用每个字词都需要琢磨其中的意思,真这么做的话,那往往会顾此失彼,不知所云,从而无从做出任何判断。

    正确的做法,第一是要抓取出阅读或聆听中的关键字词。准确辨认出关键字词是决定我们是否同意别人观点的必要步骤。如果没有抓取到关键的词语并正确理解其含义,那么你给出的判断可能与表达者要表达的意思风牛马不相及。

    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你才能正确做出取舍。

    在你决定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这样那样的观点以前,首先你要尝试找出关键句中的关键字词的含义。

    什么是关键句呢?就是含有作者主要观点以及支撑其观点的那些句子。

    如何找准关键字词呢

    1.从主题中寻找,检查主要讨论的话题中有没有意思不明确的词语

    2.从结论和理由中寻找关键字词

    3.特别留意那些抽象的字词和陌生的词语

    比如“高收入”,“幸福感”,这种词语就很抽象,如果这种词是讨论的话题,那一定要搞清楚作者在字里行间是如何定义这些词,只有明确了表达者的意思,也就是和作者达成了共识,我们才能做出正确评价。

    如果通过上下文语境也没找出作者真正的用意,那我们就该对此结论表示怀疑。有的是作者想当然的以为读者知道,有的可就是作者有意迷惑读者了。

    如果是我们不理解的词语,就要想办法,或请教别人,或查资料,搞定它。如果是判定这就是有歧义的,模棱两可的字词,那我们就直接否掉它。

    还有,我么也要特别小心那些饱含感情色彩的词语,这种词会让我们的思路短路。

    第二找出假设

    尽管我们都很了解因果关系,但想要说服我们的人更擅长使用。所以,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很多信息都符合因果论证。不是先给所以,再给原因;就是先给原因,再来所以。因此,乍一看,几乎每个说法都显得“有道理”。

    但是,往往在理由和结论之间有一根暗线起连接作用。这个暗线是表达者没有明说出来的,而这个暗含的想法对我们评价TA的结论有很重要的作用。

    这些没有明说出来的想法就叫假设

    之所以不明说出来,一是因为这样事无巨细的全推理出来,那就太罗里吧嗦了,即使作者这么做,也没人愿意看;另一个原因是作者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以为别人都像TA一样对某方面在行呢);再一个是有人有意为之,带有欺骗性。

    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些潜在的联系,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就相信了一些观点,但若是看出一些潜在的想法,我们就会十分肯定地相信或不理会某些建议。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要外出办事,我告诉你:“西边有乌云压过来,所以,带上伞吧”。这句话就有没有明说的想法:“天阴了,要下雨”。只有当你知道我暗含的这个想法而且也认可这个想法,你才会带伞;若是你清楚我的潜在想法,但你想“天阴了,不一定就要下雨”,那么,你可能就不会带伞。

    像这样,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我们往往都能意识到这种没有明说的假设;但对于一些陌生的信息,我们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该寻找暗含的假设。

    那么,我们究竟该从哪里寻找假设呢?

    不管是在阅读还是聆听中,我们时常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1.什么样的想法才能将理由和结论联系起来?

    2.理由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比如,有人和你说:“大学生应该加入联谊会”

    给出的理由有:

    (1)可以建立自己和他人间的联系纽带;

    (2)与他人交往有助于建立人际关系网,对今后求职有帮助;

    (3)联谊会活动锻炼了人的领导才能;

    (4)联谊会促进了社交活动,同时还能让让人快乐。

    是什么将这些理由和结论联系起来呢?一个假设是归属感和找乐子比自律和学业有成更重要,这种价值取向将理由和结论联系起来。另一个将理由和和结论联系起来的假设,讲述人想当然地认为这些好处只有通过联谊会才能获得。

    理由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很明显,只有未来的老板把大学生联谊会当成个人履历的一部分时才可以成立。

    通过这种问答思考,我们才不会轻易地被人洗脑,而是会作出明智的选择。

    第三找出推理过程中的谬误

    所谓谬误,就会推理中的欺骗手段,有人可能有意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我们采纳其结论。

    我们要经常关注这这些最普遍的谬误:

    “不是/就是”思维

    回避争议

    过度泛化

    双重标准

    转移话题

    非理性诉求

    当某个争议被表现得好像只有两种选择-“不是/就是”时,我们一定要特别当心,事实上总有两种以上选择。这种错误也叫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

    回避争议的主要表现形式:故意攻击持有不同观点的对方(进行人身攻击或侮辱),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忽略了对争议本身的关注。这种推理方式就是所谓的人身攻击谬误。

    “政治家都是腐败的”和“男人不善于表达感情”这种说法就是过度泛化,以偏概全。

    运用双重标准是指基于不同的行为者或观点持有者,而对同一个行为或观点做出不同判断。如果你的下属迟到了,你会指责他不守时;如果你自己迟到了,你会说因为堵车。

    非理性诉求最常见的形式有诉诸公众(“大家都这样认为”),诉诸恐惧(“可怕的事将要发生”),诉诸权威(“专家都是对的”),诉诸感情谬误(引发情感共鸣)。

    当然,不是这些推理方式一定是错误的。只有当这些诉求被用来替代仔细的推理,用它们来煽动听众的情感,有意让人们失去判断的理性时,它们才是被错误的使用。

    总结一下,以上说的的三点建议也是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宗旨。

    作者用的术语有模棱两可的地方吗?

    作者是否用了不合理的假设?

    作者是否用一些推理谬误来代替论据?

    另外还要检查一下:

    例证与主题有关吗,证据的说服力如何?

    通过这样有意地对接受到的信息提出质疑,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淘金式的思维,从大浪淘沙中觅得真金。

    大家面面相觑,然后无奈地摇摇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样才能不被人轻易说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olw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