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首页投稿
文化发展:同根多元自相宜

文化发展:同根多元自相宜

作者: 杏坛耕夫 | 来源:发表于2018-10-23 17:09 被阅读0次

    最近《光明日报》刊发了新疆大学祖力亚提•司马义老师的文章《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平等的重要保障》。作为重要官媒能够花一定的版面刊登,足见此文的应时性,及对当下文化建设和规范语言文字用所应有的导向性意义。诚如文章所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是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这样的大框架下,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的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提升劳动力素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有利于加强国际交流,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作为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祖力亚提•司马义撰写该文是有一定的背景和机缘的。不过,就读者层面看,他们是无法真正窥探促使作者写作的初衷,就文章谈论的问题和针对发展与使用语言文字所阐述的观点,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价值的。但是,从文章就语言文字的意义作者给予的定位看,似乎还有一定商榷的空间。语言文字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流沟通的工具,从其存在与形成的过程看,语言文字也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表达交流的过程是通过言语的动态运行实现的,而形成的结果就成为语言,再用符号加以记录则就成为了文字。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用以交流的言语形式,即方言。这种极富地域特征的言语形式的存在,让语言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而就现有的方言与文字对应的关系看,有的用以口头交际的语言是没有文字可以记录的,有的则与文字存在着对应性。当然,汉语的一音多义现象,也为语言多元化呈现提供了条件。

    漫溯人类的发展史,人类交际的方式和手段也经历了漫长演进的过程。尽管形式多样,但从实效性的角度看,语言文字的表达与记录因其具有的即时性和持久的保存性优势而逐渐占据主导。也正是语言文字的使用,才把五千年中华文化和文明的精粹保存下来,并代代相传,经流不息。从这个角度看,语言文字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形式交流媒介都无法替代的。

    语言文字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并非意味着在使用语言文字时必须用一刀切的思维对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对中国文艺的创作与发展所提出的要求。这一原则不仅在当时具有纲领性的指导价值,对当下文化发展和文艺创作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泱泱大国,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文化根系。正是这个根系的连接,才让每一个民族外溢出独特的文化意味。这种意味是该民族所特有,是其他民族很难抵达深处的;也正是这个根系的串联,才使该民族的文化经脉代代相袭,永不干涸。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一个民族在不同的节序,不同的时段都可以找到一个用以展现本民族文化的时空与形式。至于语言文字的使用,因为是源自于本民族漫长历史发展的积淀,也被烙上固有的表征样式。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就很好地传递出乡音乡语蕴涵的浓情蜜意。

    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文化的统一协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各自为政,自家为大,就导致文化发展的乱而无序。但是,就中华文化的本义看,包容性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也就是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应该发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兼容并蓄。只有这样,文化的根系才能吸收到更多的养分,才能根固干粗,才能枝繁叶茂。如果以一刀切的方式对待文化的发展,整齐划一,千人一面固然给人以整饬之美,但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是非常不利的。“征服一个民族,首先要从思想进行;而思想的统治,其主要的手段就是剥夺其实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力。”作为一种走向极端的统治思维,其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文明的演进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在这面巨大的历史镜子面前,后来者应该以之为鉴。只有这样,才不至于重蹈覆辙。

    曾几何时,中华独大的思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对待语言文字从某一个方面就是涉及如何对待文化发展的问题。从宏观沟通交流的层面看,为了提高实效性和准确性,一个国家和民族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语言文字使用和语言表达系统。有了统一性和规范性的标准,文化发展的方向就不会偏离正轨。不过,统一与规范并不意味着不允许异己出现。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振兴所依靠的软实力。倡导主旋律的同时,不应该画地为牢。仅仅有主干,而没有枝叶的映衬,就变得单调而毫无生气。也只有个性与个性共存,相互映衬,才能呈现出生机与活力。

    从宏观的角度,战略性的高度分析祖力亚提•司马义老师的文章,其所谈及的三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发展大计的“大事件”。但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其所列举的三个方面似乎落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窠臼之中。从现实境遇看,不论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还是各民族间的交流,甚或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共性的标识所具有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但个性化的呈现也并非不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 陈士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化发展:同根多元自相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oma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