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第七版)【原名:Personality,7th Edition】/ 作者:Jerry M.Burger / 翻译:陈会昌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全书共分为16个章节,包括人格的定义、人格的研究方法,以及人格的六大流派,分别为精神分析理论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以及认知流派,每个流派又详细介绍了其理论模型、应用、评价及相关研究。最后有一章单独作为结语,讨论了人格、文化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第十七章 结语:人格、文化与性别
通读完本书16章,我们已经涉足了人格心理学的6种理论流派(如果把新佛洛依德理论从传统佛洛依德理论中分开,则为7种),本书中很多话题,如心理治疗,自我,发展史,焦虑,攻击性,抑郁,情绪,无论哪种取向的人格心理学家,都会关注,同时,研究者也经常考察几个相同的因变量,比如成就,关系,幸福感,健康。显然,人格心理学家认为这些变量间是存在某些联系的。
本章将重点强调两个自变量:文化和性别。并将前面章节对这两个变量的参考资料进行一次完整的总结。
一、文化
第一章-第二章:什么是人格?人格研究方法
跨文化研究者对文化做出的最重要区分是个体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个体主义文化包括大多数西欧,北美国家,它强调个人需要和成就。这种文化下的人们喜欢把自己看做独立自主和独一无二的。相对而言,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人们更愿意把自己纳入一个大的群体中,比如家庭,宗族或者国家。他们更愿意合作而不是竞争。他们更倾向于在集体取得成就而不是个人取得成就时满足。亚洲,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的许多国家符合集体主义文化的描述。因此,西方文化环境和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人格心理学者所研究的概念,可能大不相同。
第三章-第四章:精神分析流派
许多科学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做梦时,梦到男性和女性人物的数量是一致的,但是,男性梦到男性人物的可能性更大。这种差异在所有年龄阶段和文化中都存在,不同文化的大量综合研究显示,女性的梦中有50%的男人,而男性的梦中有65%的男人。
第五章-第六章:新精神分析流派
卡尔·荣格提出了集体主义无意识的概念,这一概念,无论来自何种文化,所有人生来就有的某种共同思想和映像。正如许多文化下都有犹太教和基督教中所说的上帝一样。他认为,每个人都继承了上帝的原型的映像,这种映像会浮现在梦境,民间故事,艺术作品和日常经历中。
研究导致焦虑的因素时,新佛洛依德理论家比佛洛依德更强调人际和文化的因素,凯伦·霍尼认为无意识冲突确实可以引发焦虑,但多数时候是因为他们和文化标准相抵触。如果社会不认为这些意识思想有什么过错,人就不会产生焦虑。
第七章-第八章:特质取向
研究者探讨了非英语人群的人格结构,除了少数例外,其他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大五”模型不仅反映了英语人群的人格结构,也反映了非英语人群的人格结构。
研究者发现成就的意义往往因文化而异,在个体主义文化中,成就一般指个人的成绩。在这些文化中,个体努力会受到褒奖,人会因为成功而出人头地。与之不同的是,在集体主义文化中,成就往往是指合作和团队成绩。当集体主义文化中的员工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而帮助整个公司达到目标时,其成就感最强烈,他们不追求也不需要对个人的认可。
研究者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发现更多的羞怯,在这种文化下人们更关注如何契合团队和文化,个体主义文化羞怯较少,这种文化下人们更注重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研究也发现乐观和悲观与文化相关。在一个研究中,日本学生比加拿大学生表现出对前景的悲观态度。其他研究者发现亚洲被试比来自个体主义文化下的被试更悲观。
第九章-第十章:生物学流派
研究者发现,气质也有性别差异。女孩比男孩更倾向于拥有努力控制的气质,这包括集中注意力和控制冲动。另一方面,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拥有活力的气质,这种气质类型包括高强度的活动性和社交能力。这些性别差异在3个月婴儿身上即有所表现。
由于亲代投资观念不同,研究者认为男性更喜欢那些身体上有吸引力,且比他们年轻的配偶。与之相对的是,女性更喜欢能给他们提供后代的男性配偶,且比他们年长,社会经济地位和抱负心都较高的配偶。
第十一章-第十二章:人本主义流派
研究者发现,女性使用自我表露比男性更多,表露对象也更多。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男性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约束自己的个人表露。研究发现,当男性和女性表露的话题符合其恰当的性别角色时,其表露最容易被接受,对于男性,这通常意味着保留信息,对于女性,这意味着在社会期许的话题上开放和表露。
人们的社会沟通,以多种自我价值组合方式与一种性别而不是另一种性别相关。同伴和媒体信息经常提示女孩,她们的价值取决于其相貌,人们则告诉男孩,在各种竞争中击败他人是自我价值感的一种象征。
第十三章-第十四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家以毕生社会化过程来解释性别角色,儿童和成人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获得并保持适当的两性行为。家长和同伴奖励适当的性别行为,批评和惩罚不适当的性别行为,由此导致的操作条件反射塑造了性别角色。
人格心理学者关注性别角色行为中的个体差异。双性化模型认为男人气和女人气是两个独立的特质。研究人员提出多种假设来解释性别类型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一致性模型认为男人气的男人和女人气的女人是适应力最强的人,但是研究未发现支持依据。男人气模型认为保持男人气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并有一些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双性化模型,认为双性化个体适应力最强。一些研究结果与双性化模型一致,但整体来说对该模型的支持不是全面的。
性别类型化和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也一直是研究的焦点。研究显示,双性化特征的人最受欢迎。在已婚者中,具有女人气或双性化特征配偶的人,在婚姻中感到更幸福。
一些研究者认为高度男人气和高度女人气的个体依赖于一个强有力的性别图式,这些人更容易觉察,评价并组织性别反面的信息。
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模仿攻击行为,一种解释是,当儿童喜欢并因此而记住了攻击行为时,他们更容易模仿这些行为,而男孩更喜欢,也更容易被唤起攻击行为。
第十五章-第十六章:认知流派
科学家发现青年男女在可能自我上有性别差异。女高中生和女大学生不会用传统的人气化角色看待自己的未来,女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上可能自我较少表现出在数学,科学或工商领域,而男生的可能自我较少出现在艺术,文化和传媒领域。但研究也表明,这种性别差异是可以改变的,相同的性别的榜样或者社会赞许和鼓励也可以改变可能自我。
男性和女性记忆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没有性别差异,但是记忆内容存在差异。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加工与自我有关的信息的方式可能导致这种差异。研究者确定了男性和女性组织记忆中自我信息的两种方式。第一,女性更多以情绪性方式来编码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并围绕情绪组织自己的记忆,她们能比男性更好的提取积极和消极情绪的经历。第二,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男性和女性的教养方式导致了他们形成不同的认知表征,男性形成独立的自我解释,他们的自我概念与他们对别人的认知表征没有什么关系。但女性往往形成相互依存的自我解释,他们的自我概念与她们对别人的认知表征以及它们与别人的关系呈高相关。由于这种相互依存的自我解释,女性比男性更易获得人际关系方面的信息。
网友评论